第三種存在
壹、流逝的河
II. 把佛法濃縮成三個字
學佛通常是從讀經開始的。在浩瀚的佛經當中,《心經》篇幅最短,讀誦的人也最多。《心經》全文隻有二百六十個字,其中列舉了四十一個佛學概念,包括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再加一行一果。要把這些概念全搞明白,已經很不容易,何況是理解全經?所以古人把讀經比做「入海算沙」,因為經典裏名相繁多,多的宛如大海的沙子,又如夜空的繁星。再以《百法明門論》為例,這是一本佛學入門的基礎教材,全文隻有五百四十二字,但卻羅列了一百零二個佛學概念。這麽多的名詞術語,我們該從什麽地方下手呢?
《楞嚴經》提示我們,佛法雖名相繁多,但大致可以歸納成三個字,它們分別是:代表六塵的「相」、代表六識的「想」、藏於六根的「心」【2】。《心經》中的五蘊十八界,《百法明門論》的一百多個概念,都是從這三個字衍生出來的。我們掌握隻要掌握了這三個字,也就掌握了佛法的綱要。在這三個字中,「相」是「看得見」的,「想」是「看不見」的,它們分別對應著蘇格拉底所說的「兩種存在」。至於第三個「心」字,那是隱藏在萬物背後的「第三種存在」。我的講述將緊緊圍繞這三個字展開,並試圖揭露其中隱藏著的、已經被世人遺忘的深刻。下麵先說第一個字…
【2】《楞嚴經》卷一:「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在這裏,如來以「三十二相」發問,由此一問,破「愛樂」妄想,顯「所見」真心。這是《楞嚴經》前三卷的要旨。又《楞嚴經》卷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輪轉,即身境生滅之「相」。這一句包含「心、想、相」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