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壹I. 心藥

(2025-07-26 17:39:22)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壹、流逝的河

I. 心藥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時候,中國還沒有現在這麽富裕,平時飯桌上連午餐肉都難得見到,過年吃頓餃子還是件讓人盼望的事兒。那時候,不要說手機,一般家庭連座機都沒有,打長途要到公用電話亭排很長的隊。幾十年後的今天,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想吃什麽就能買到什麽,想看什麽手機裏應有盡有。這樣的日子,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可是,我們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人與人的關係,是否因為物質的豐足變的更和諧?社會的不平等,是否因為科技的發展得到改善?我們的幸福感,是否象物質生活那樣翻上幾倍呢?我認為沒有。

二零二三年七月,歌星李玟因抑鬱症去世,據說她的資產總額是四十億台幣。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崔永元,年輕的女演員馬思純,都是抑鬱症患者。根據心理學家徐凱文的報告,最近二十年,中國抑鬱症發病率增長了一百二十倍【1】。我們不禁要問,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沒有大的社會動蕩,為什麽還有這麽多人活得這麽辛苦?

統計數據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過的好不好,跟物質條件、社會環境有關係,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當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了之後,人的毛病主要出在心理上。心病還需心藥治。在我看來,這副心藥就是佛法。如果有人問,在這個科學昌明物質發達的時代,學佛到底有什麽好處?我可以用《心經》上一句話簡單回答:「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是離苦得樂的學問。淺近的好處,是當下的幸福。長遠的好處,是永恒的解脫。怎麽做才能得到這些好處?這是下麵幾篇文章試圖回答的問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