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正文

反共產主義周:製度記憶的重啟與話語權的回歸

(2025-11-11 11:23:13)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特別章)》

反共產主義周:製度記憶的重啟與話語權的回歸

導言

2025年11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反共產主義周》(Anti-Communism Week, 2025)總統公告,正式宣布將11月2日至8日定為全國紀念周。

這一事件在製度層麵並非一次簡單的政治姿態,而是一場製度記憶的再編程。它不僅回溯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框架,也折射出當代美國在內部治理與國際競爭雙重壓力下,對製度敘事與主權話語的重新整合。

一、製度回望:從被奴役國家周到反共產主義周

1959年,美國國會通過《第86-90號公法》,將每年七月第三周定為被奴役國家周(Captive Nations Week),以紀念被共產主義政權統治的國家和民族。這一製度化紀念延續至今,形成冷戰敘事的年度節律。

而2025年川普政府推出的反共產主義周,可以看作是對該傳統的現代延伸與政治重置。它從單一的曆史記憶,轉化為當下製度競爭的象征。

在官方文本中,白宮指出:跨越大陸與世代,共產主義給人類帶來災難,奪走了一億多人的生命。這句看似紀念性的措辭,實則是在製度層麵為自由主義體製的自我辯護重建合法性根基。

換言之,美國政府重新激活冷戰記憶,意在以曆史的悲劇作為製度的正當性資源。

二、製度感知:川普政府看到了什麽

第一,美國看到了一個長期未被填補的製度敘事空缺。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自由主義體製雖然在形式上勝出,卻在敘事上陷入鬆動。左翼民主社會主義、校園社會正義運動與科技企業倡導的平權算法等議題,使得製度話語出現內部分裂。

第二,他們感受到來自外部的製度競爭正在重新升溫。中俄等國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提升,使美國的自由主義敘事遭遇挑戰。反共產主義周的推出,既是對外戰略信號,也是對內政治凝聚的手段。

第三,川普本人及其幕僚顯然意識到:在美國社會日益極化的局麵下,必須通過明確敵人的方式重塑集體認同。共產主義、極權主義、甚至被社會主義包裝的正義話語,都被重新納入製度防禦框架。

三、製度預示:話語戰的再製度化

反共產主義周並非單一年度事件,它更像是一場話語試驗。

如果未來國會立法,將其固定為常年紀念周,那麽美國的冷戰記憶將獲得新的節律結構:每年七月的被奴役國家周與十一月的反共產主義周形成製度記憶的雙節點。

這意味著,美國的意識形態防線將被重新製度化,並在教育、外交、輿論等領域形成長效機製。

從製度地緣的角度看,這種紀念的製度化預示著三重趨勢:

1. 意識形態競爭的全麵回歸。製度競爭從貿易、科技、能源再度延伸至價值與信仰領域。

2. 製度記憶的重構與延展。紀念不隻是追憶,更是製度合法性的再生裝置。

3. 話語權的再集中。美國試圖以製度化的紀念形式,將全球話語中心重新錨定在自由對抗極權的敘事軸線上。

四、製度餘響:冷戰之後的冷記憶

反共產主義周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美國重新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它的深層邏輯,是在全球製度競爭的新時代裏,重新定義自由的邊界與身份。

對川普政府而言,這是一次政治上的敘事勝利;對美國製度而言,則是一次記憶治理的重啟。

製度的力量,不在於宣言的激烈,而在於它能否持續塑造社會的自我認知。

而當反共敘事再次被製度化,它不僅回應曆史,也為未來的製度競爭奠定新的話語秩序。

主權注腳

製度的紀念並非過去的回聲,而是未來的預演。

當美國以紀念周的方式重啟製度記憶,它其實在向世界宣告:自由的敘事,仍然需要製度來守護。

反共產主義周,正是這種製度自我防衛的再一次自覺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