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學工學學士、碩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 近幾年在海外中文網寫些回憶、隨筆、遊記和詩詞曲,筆名杭州阿立。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夢與大蕭條 現當代藝術

(2025-09-13 03:51:48) 下一個

美國夢與大蕭條 現當代藝術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5,de Young Museum 4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3日

書接上集:

灣區藝術家 抽象與具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6997.html

這展廳不知是幾號,還是很抽象。

Abstraction抽象主義):

二十世紀初,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皮特·蒙德裏安(Piet Mondrian)和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等歐洲現代主義者開創了激進的抽象風格(radical abstract styles),顛覆了傳統的繪畫形式、空間和敘事觀念,轉而強調二維畫麵及其形式構圖元素(two-dimensional picture plane and its formal compositional elements)。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和伊夫·唐吉(Yves Tanguy)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Surrealist artists)則秉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心理學理論(psycho-logical theories),創造出體現原始力量、心理狀態和潛意識(unconscious thoughts)的生物形態(biomorphic forms)。

隨著逃離審查製度、壓迫和二戰暴行的歐洲藝術家湧入紐約,這些多元的風格影響在美國匯聚。美國藝術家們紛紛效仿和改編這些美學風格,直至20世紀40年代融合成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紐約畫派藝術家(New York School artists),例如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創作於二戰、大屠殺和原子彈爆炸的創傷餘波之中,其典型的巨幅作品反映了一種存在主義的戰後情感,這種情感時而淒涼(bleak),時而超然(transcendent),有時甚至同時存在。

在舊金山,加州美術學院(CSFA,後來的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在羅斯科和克萊福德·斯蒂爾(Clyfford Still)等導師的指導下,成為了西海岸抽象表現主義的中心。加州美術學院最著名的學生之一、後來的教員理查德·迪本科恩(Richard Diebenkorn)將紐約畫派的姿態抽象(gestural abstraction)與北加州獨特景觀和地形(topography)的感官印象融合在一起。回顧自己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持續進行的藝術對話,迪本科恩評論道:“所有繪畫都源於一種情緒(mood),源於與事物或人物的關係,源於一種完整的視覺印象(complete visual impression)。在我看來,將此稱為表達抽象(expression abstract)常常會混淆問題。抽象的字麵意思是汲取或分離。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藝術家都是抽象的。寫實或非寫實的創作手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看了半天,隻覺高深莫測。

拒絕燒腦,隨手拍照即可:

去下一個展廳。。。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美國夢與大蕭條):

1929年10月的美國股市崩盤,戛然而止於“咆哮的二十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這十年的經濟繁榮得益於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金融投機的興起。隨後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1929-1939)導致美國失業率高達20%,挑戰了“美國夢”的核心原則——平等的經濟機會和辛勤工作將確保每一代新生代都比其父輩獲得更大的成功。大蕭條也影響了藝術家,削弱了藝術市場,在評論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中引發了保守主義傾向,並加劇了美國先鋒派(American avant-garde)藝術家與受過學院派訓練的藝術家之間的分歧。

許多現代主義藝術家在歐洲學習並接受抽象藝術,他們認為藝術應該超越日常事務。相反,許多美國場景主義和地方主義藝術家(Scene and Regionalist artists)拒絕了源自歐洲的現代主義,轉而擁抱現實主義、地方題材以及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情感(a nationalist and populist sensibility)。美國和墨西哥的社會現實主義藝術家(Social Realist artists)認為,他們負有道德責任,在藝術中探討緊迫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大蕭條也重新激化了美國城鄉之間的緊張關係,藝術家們在作品中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緊張關係。大城市被描繪成階層分化的社會,經濟、民族和種族的分化加劇。工業越來越多地被描繪成由富有的資本家經營,他們試圖以犧牲工人為代價來維護自身利潤。相比之下,美國鄉村則被懷舊地想象成(nostalgically imagined as)該國傳統民主和宗教價值觀的堡壘(stronghold)。自雇人士和美國出生的勞動者常常對那些為了避免剝削而加入工會的受雇工人和外國出生的工人持懷疑態度。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此類衝突暫時被擱置,這場戰爭重振了美國經濟,並重新培養了國家團結和目標感(renewed sense of national unity and purpose)。

按既定方針,照片隨手拍、不再逐一翻譯注解:

Susanna and the Elders蘇珊娜與長老),1938:

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的《蘇珊娜與長老》取材於一則偽經聖經故事(Apocryphal biblical narrative),故事中兩位長老在已婚女子蘇珊娜沐浴時設陷阱。當她拒絕他們的性要求時,他們誣告她通奸。直到先知丹尼爾(Daniel)從指控者那裏得到相互矛盾的證詞,蘇珊娜才得以逃脫,而指控者隨後被判處死刑。通過將畫中人物描繪成當代密蘇裏人(留著小胡子的人物是藝術家的自畫像),本頓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對他所認為的聖經地帶(Bible Belt)宗教的道德虛偽(moral hypocrisy)和壓抑性欲(repressed sexuality)的批判。

盡管倫勃朗(Rembrandt)等歐洲古典大師也描繪過蘇珊娜的裸體,但本頓的版本卻描繪了陰毛,而這一細節在美國美術和流行文化(包括同時代的海報女郎pinup models)中通常被忽略。本頓的畫作挑戰了觀者對美術(fine art)與流行藝術(popular art)、裸體(nude)與赤裸(naked)之間界限的理解。

進入下一個展廳。

Modernism現代主義):

二十世紀初,科技、城市化和大眾媒體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既有的文化傳統。許多歐洲藝術家堅信現代生活需要現代藝術,於是創造了全新的視覺詞匯,擁抱富有遠見的烏托邦運動(visionary utopian movements),並發表宣言,公開宣揚他們的藝術理念:體驗式(experiential)而非圖解式(illustrational)。

法國立體主義者(Cubists)摒棄了傳統的表現手法,轉而追求多重視角、透明的平麵以及線條與形式的分離。在德國,表現主義者運用抽象的、引發情感共鳴的形式和符號,來傳達他們的觀點:藝術是一種能夠在精神上改變觀者的語言。意大利未來主義者(Futurists)借鑒新的科學空間和相對論概念,將時間的第四維度引入現代藝術,並將其作為重要元素。

有抱負的美國藝術家通過在歐洲旅行和學習接觸到了這些新運動,同時也在攝影師兼藝術品經銷商阿爾弗雷德·斯蒂格裏茨(Alfred Stieglitz)的紐約畫廊中接觸到了這些新運動。斯蒂格裏茨是第一個在美國展出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作品的人,也是第一個將非洲雕塑作為純藝術而非人種學(ethnography)展覽的美國人之一。斯蒂格裏茨支持了美國現代主義者查爾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亞瑟·多夫(Arthur Dove)、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和約翰·馬林(John Marin)以及他與之結婚的喬治亞·奧基夫(Georgia O'Keeffe)的事業。1913 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備受爭議,這是美國首次舉辦歐洲前衛藝術作品(European avant-garde artworks)大型展覽。此後,許多美國藝術家吸收並發展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其中許多形式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取得了平衡。嚴謹主義派(Precisionists)力求打造本土化的現代主義風格,他們以摩天大樓、工廠和機器等美國本土元素作為現代性的典範。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大多數美國現代主義者在民族主義(nationalist)和孤立主義(isolationist)日益盛行的文化環境中,難以維持自己的願景。

隨手拍兩張: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現代與當代藝術):

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藝術的演變從逐漸吸收大量歐洲先例,轉變為指數級擴張,湧現出眾多鮮明且極具美國特色的運動和風格。盡管紐約市地區標榜自己是全國藝術之都,但在加州工作的藝術家們卻不斷挑戰著美國人可以或應該共享一套單一文化標準或價值觀的固有觀念。

現代主義從根本上來說具有進步性,它挑戰了那些被認為過時的傳統,創造了全新的理論和視覺形式,並成為二十世紀的主導藝術運動。無論其理論、風格或編輯立場如何,大多數現代主義藝術家都堅信藝術不僅能夠改變觀眾對周圍可見和不可見世界的感知,還能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現代主義在先鋒派與學院派、革命派與反動派、抽象派與具象派、藝術與工藝派、美術與民間派等概念之間,製造了一係列兩極分化且充滿爭議的對立。忽視或拒絕現代主義原則的藝術家常常遭受負麵的批評和經濟損失,而女性、有色人種和LGBTQ+藝術家則挑戰著他們持續被許多有影響力的收藏家、評論家、策展人、畫廊和博物館邊緣化的地位。

近幾十年來,博物館才姍姍來遲地開始認識到並展現現代美國藝術一直以來所特有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在日益全球化的藝術世界中,“美國藝術”或“加州藝術”等隨意的國家和地區術語似乎越來越不合時宜。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不斷發展且更具拓展性的藝術定義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思想和心靈,從而兌現了現代主義最初蘊含的承諾。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美國藝術 直麵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若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燒腦的介紹!很有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