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與理想的鍍金時代 錯視靜物畫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8,de Young Museum 7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7日
書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12330.html
The Real and the Ideal in the Gilded Age:
鍍金時代的現實與理想
美國在內戰(1861-1865)中雖飽受摧殘卻依然完整地崛起,開啟了其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經濟擴張和人口擴張。對內,這種增長得益於西部的自然資源和東部的工業工廠。對外,在帝國政治擴張(imperial political expansion)、全球旅遊、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s)和新博物館的背景下,人們對世界文化(及其相關物品)的興趣日益濃厚。1876年費城百年博覽會(Philadelphia Centennial Exposition)之後的幾十年通常被稱為美國文藝複興(American Renaissance),這一時期——如同15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Italian Renaissance)——以藝術和建築的複興為標誌,其中大部分由新興的富裕資本家資助。
那個時代也被稱為“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這個詞由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和查爾斯·達德利·華納(Charles Dudley Warner)於1873年創造,用來形容當時非凡的物質成功和奢靡的生活(xtraordinary material success and excess)。然而,“鍍金”一詞也暗示了當時社會較為黑暗的根基,其特點是:
農業農村(agrarian rural)與工業城市(industrial urban)生活之間、移民工會成員(immigrant union members)與資本主義強盜大亨(capitalist robber barons)之間、以及窮人與特權階層(poor and the privileged)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
電燈、電話、打字機、室內管道(indoor plumbing)、洗衣機和汽車等技術創新改變了工作和家庭環境,並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角色。諷刺的是,當美國女性要求獲得超越其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傳統家庭角色的新的公民權利和社會權利時,藝術家們卻將女性描繪成同樣的傳統角色,或將其描繪成情色(erotic)或異國情調(exotic)的欲望對象(objects of desire)。同樣,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男性在工廠和辦公室工作,強壯而陽剛(virile)的男性戰士、獵人或運動員的形象在藝術作品中也日益增多。這種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緊張關係反??映了許多美國人在進入現代時所經曆的錯位感(sense of dislocation)。
展廳照片隨手拍(依舊不再翻譯、注解):
去下一個展廳。
Trompe l'Oeil Still Life(錯視靜物):
錯視(Trompe l'oeil,意為“欺騙眼睛”,fool the eye)是一個法語術語,指的是試圖欺騙觀者,使其認為畫中人物真實存在而非僅僅是對現實模仿的繪畫。錯視繪畫揭示了所有藝術的真相——它是一種幻覺(illusion)。
錯視靜物畫起源於古代,當時人們在家中裝飾牆壁,象征著主人的熱情好客。在歐洲的文藝複興(Renaissance)和巴洛克(Baroque)時期,靜物畫常常融入宗教或道德內容(religious or moralizing content)。其中尤為流行的是虛空派題材(vanitas subjects),其作品象征著生命的短暫(transience of life)和世俗財富的愚昧(folly of worldly possessions)。然而,在18世紀,自然科學和科學插畫的發展,幫助靜物畫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流派(independent art genre),擺脫了對象征性事物的過度關注(symbolic concerns)。
19世紀早期的美國靜物畫常常喚起人們對當地水果的感官享受(sensory pleasures),而這些水果純粹是當地特產和應季(local and seasonal)水果。這些題材是客廳和餐廳的流行裝飾,在那裏,人們享用著與它們相符的現實生活。十九世紀中葉,靜物畫頌揚了美國自然風光的豐饒與多樣性(bounty and variety),包括鮮花、水果和動物,由於交通網絡的擴展,這些在全國範圍內更加常見。
到了十九世紀末,許多藝術家將關注點從自然轉向文化,靜物畫中彌漫著對被現代性取代(supplanted by modernity)的過時物品和生活方式的懷舊之情。
閑話休提,栩栩如生的錯視靜物作品來一大組(不翻譯、不注解):
去下一個展廳。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哈德遜河畫派 印象派和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