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生活失望透頂,請看一看《命運》這本書,蔡崇達以他九十九歲阿太的百年人生智慧回答我們:人到底應該如何麵對死亡與命運?
《命運》這本書以作者外婆的母親,也就是他的太婆 - 阿太的死作為開端講述阿太的百年人生。阿太名叫蔡屋樓,生活在閩南,那個無數溪流匯入大海的地方。死亡就像是站在命運的入海口,回望自己生命裏的每條溪流,並等待著另一場旅行。蔡崇達說他設想過無數種《命運》的開頭,最終卻決定用死亡作為作品的開頭。他說,“站在瀕臨死亡的點,可以回首看到命運流動的樣子、看到命運所有的軌跡,你這才有機會看清楚它、描述出它甚至擁抱它。原來死亡是命運最好的開頭。” 原來隻有當你知道了怎麽死,才知道如何好好地活下去。
人們對於死通常有著莫大的恐慌,而阿太卻老早就開始興趣盎然地研究死是怎麽回事了。從六七十歲起她就和夥伴們手拉著手一起參加村裏的“死亡觀摩團”,還要對不同人的死評論一番,他是怎麽死的?而她又是怎麽死的??對於阿太來說,死亡就是一堂課,自己家沒有,就要“聽”別人家的。她認為最好的死就像熟透了自然從樹上落下來的果子,世間和自己都沒有傷口。
要我說村裏的這一習俗值得肯定。人的恐懼是因為未知,如果早早看到了這樣一條明確的路,不管這條路多難走都會讓人安心很多。當你早早就麵對死亡這麽大的命題的時候,才會認真地研究怎麽活。正如海德格爾說,死的意義,在於知道生的可貴。
阿太送走了自己的一個又一個小夥伴,而死亡這家夥卻死活都不來造訪她,一直拖到她九十九歲。死亡就像是個遠房親戚,當你總是惦記它什麽時候來的時候他總是不來,可你快要把他忘了的時候,他卻又不期而至了。
阿太這一生經曆了太多苦楚,她學會了與饑餓、別離和痛苦交朋友。她說,“人一輩子,會認識很多朋友。一出生就可以認識饑餓、認識占有,然後八九歲你會開始認識憂傷、認識煩惱……十幾歲你會開始認識欲望、認識愛情,然後有的人開始認識別離、認識痛苦……你要記得,它們都是很值得尊重的朋友”。
阿太一輩子都在與命運打架,最終她贏了。
阿太蔡屋樓出生在閩南海邊,那裏的人在海上討生活叫“討大海”,在海邊討生活叫“討小海”。屋樓家遺傳關節炎病,既不能討大海也不能討小海,幾代人隻能在海邊做裝卸工或者挑著擔叫賣胭脂水粉。閩南地區宗族觀點很強,屋樓家世代單傳,到了他爺爺那一代卻隻生了她母親,爺爺覺得自己把全家族的路都走斷了,從此抬不起頭來。後來爺爺招來了窮小子黃有海,也就是屋樓的阿爸,做上門女婿,生活才有了那麽點希望。可在屋樓的媽媽接連生下兩個女兒之後,一心想要討大海的黃有海卻突然不辭而別,從此音信全無。這徹底擊碎了爺爺生的希望。爺爺覺得自己沒有留下香火,怕祖宗在陰間沒錢花,要屋樓的母親在他死後做七七四十九天功德,此舉將家業敗光。
屋樓十五歲的時候家裏一貧如洗,還因為家裏沒有男丁,沒人上門提親。媽媽隻好領著她到神婆那裏去求問姻緣,卻被神婆斷言說她命裏“無子無孫無兒送終”。媽媽崩潰大哭,屋樓卻不信命大半夜去找神婆理論,發誓要與命運“打一架”。 後來屋樓陰差陽錯嫁給了神婆的兒子楊萬流,母親卻在她結婚當天投海自盡。
故事到這裏,你是不是覺得阿太蔡屋樓的生活已經毫無指望:父親失蹤母親投海,她要拉扯年幼的妹妹還被命運嘲諷注定孤家寡人。如果人生是一場牌局,她摸到的則是一副爛牌,看起來全無翻身的可能。
屋樓的爺爺和媽媽一生都被命運的洪流裹挾,到死都不明白應該怎麽活。他們安慰人的邏輯,最終都隻有一個陡峭的終點:這就是命啊!爺爺臨終時媽媽哭著說她可以再找個人生兒子,可爺爺說“咱不生了,生下來的人,你能告訴他怎麽活嗎?” 屋樓的媽媽死後,屋樓哀歎說,“我阿母還學不會如何活啊——我阿母落下的人生課程可太多了。” 可見如何活下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婚後屋樓不停地燒香拜佛、四處求醫問藥,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後來丈夫楊萬流被抓了壯丁兩人從此生死兩茫。屋樓可以說被拋到了人生的至暗時期,可她偏不信命,她堅信,“再爛的活法,也算活。隻要我們還活著,就不算輸!”
在戰亂饑荒年間,屋樓收養了三個孩子:北來、西來和百花。為了這三個孩子,她去碼頭做裝卸工、去田裏挑糞、去紡織廠打零工,在小女兒百花發燒的夜裏她一斧子劈開衛生所的大門讓醫生給女兒看病。她用她的堅韌熬過了饑荒、熬過了戰亂、熬過了那瘋狂的年代。
終於,屋樓收到了丈夫楊萬流從馬來西亞發來的電報,希望她能過去與自己團聚。屋樓非常愛自己的丈夫,可她又是非常傳統的女人,她覺得楊萬流應該再娶一個女人,有自己的孩子。就在她寫好信準備拒絕的時候,丈夫又發來了電報,上邊隻有三個字,“吾妻來。” 就在屋樓還在猶豫的時候,第三封電報又發了過來,這次隻有兩個字,“妻來。” ……屋樓決定去馬來西亞與丈夫團聚了。
就在大家覺得屋樓終於要苦盡甘來的時候,作者送上了全書最大的一把刀,這也是我此書最大的意難平:屋樓在乘船的最後關頭,把與親屬團聚的機會給了可以去馬拉西亞見妹夫的妹妹,自己帶著身患小兒麻痹的小女兒百花留了下來。
阿太這輩子沒有生下自己的孩子,三個養子卻異常孝順,他們開枝散葉、為她博了個子孫滿堂;她一生與丈夫聚少離多,卻收獲了他一生的摯愛。阿太臨終時兒孫繞膝,走得很安祥。阿太蔡屋樓活了百年、也與命運抗爭了百年,最終,她贏了。
阿太說,“隻要我們還活著,命運就得繼續,命運最終是贏不了我們的。它會讓你難受,讓你絕望,它會調皮搗蛋,甚至冷酷無情,但你隻要知道,隻要你不停,它就得繼續,它就奈何不了你。所以你難受的時候,隻要看著,你就看著,它還能折騰出什麽東西,久了,你就知道,它終究像個孩子,或者,就是個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命運終究會由我們自己生下。我們終究是,自己命運的母親。”
這就是阿太對待命運的態度。她說,這世界上很多壞東西都是在發現你軟弱的時候才追上來的。
有人說蔡崇達的《命運》是另一部《活著》。我認為不然。餘華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忍受活著帶給你的一切。而《命運》中的阿太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她不信命,她要“逆天改命”。阿太的一句名言是,“那我生氣了,我要和他吵架了。” 這裏的“他”指的是命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