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是北大教授許凱文提出來的,空心病患者有很強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有人會說,那我也是空心病患者,我身邊很多空心病患者。
以前有一類人,被稱為虛無主義者,他們沒有信仰或信念,認為活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生無可戀。
他們也是空心病患者嗎?
不是。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裏,絕大多數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麽?”
很少有現成的答案能說服自己,但人們並不會因此而自殺,哪怕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虛無主義者。
為什麽?
對我們來說,活著是一種習慣,自殺是一種挑戰。
絕大部分人不會主動挑戰死神,就像恐高者不會主動挑戰蹦極。
求生的本能更為強大。
空心病與抑鬱症也是不一樣的,雖然二者都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抑鬱症患者,尤其是體內無法產生多巴胺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對於外部挫折導致的患者,比如離異、破產、親人去世、身患疾病等,心理疏導效果顯著。
空心病患者是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這些人身體健康、學習努力,工作出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那種勵誌型人物,但實際上,他們一直想著自殺,直至付出行動。
他們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而被迫吃藥,但是藥物不會起作用,心理谘詢也不會起作用,就像某種詭異的無形的精神癌症,很多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空心病”會通過操縱生命本身來宣告自己的在場,以及它無可匹敵的能量。
“生存競爭,強者生存”,這個規律被“空心病”打破了。
內地一位名叫林嘉文的高中生,18歲墜樓,離高考不足四個月。
他是公認的史學奇才,百年不遇。
16歲的林嘉文出版史學專著《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30萬字,受到國內頂級曆史學家的激賞。
17歲時他被診斷為抑鬱症,藥物讓他發胖、全身疼痛,困得不行,對於緩解病情似乎毫無作用。
他在遺囑中鄭重聲明,不允許後人對他的自殺妄加揣測,“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
他的解釋是,“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有一個女孩名叫梅一凡,在日本留學,她有明豔的五官、一流的身材和多元的氣質,她喜歡化妝,和朋友出去玩,吃火鍋,看電影,她刷小視頻的時候,能笑得差點背過氣去。
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會抱怨造物主的偏心,想要和她交換人生劇本,她那一手的王炸,閉著眼睛出牌都不會差哪兒去。
沒有人知道,她是一位空心病患者。
她在高中時被診斷為抑鬱症,一直吃藥。周圍人勸她,你學習壓力太大了,去旅個遊吧。有的表示理解,在日本留學?日本這個變態的地方就是讓人壓抑啊。
她很憤怒。她說,我喜歡有壓力的生活,沒覺得壓力是壞事,累了睡一覺就好了。
她說,我喜歡日本人的冷漠和距離感,如果沒來日本留學,她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
她在遺囑中寫到,“在我的認知中,我的人生是一場遊戲,或是一場以我為主角在撰寫的小說。現在,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我膩了,我覺得疲憊了,我對這個遊戲不感興趣了。”
“死亡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大事,它隻是我選項裏的其中一個。生命對於我來說其實挺不重要的,電腦卡住了那就重啟,覺得活著沒什麽意思那就結束好了。所以我並不是因為悲痛欲絕、被愛情所傷、對人生絕望等原因選擇了衝動自殺,我對這個事情看得挺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在別人眼裏看起來我甚至毫無異常,每天嘻嘻哈哈,該上課上課,該工作工作,吃香喝辣逛街拍照。”
因為自殺傾向,她被家人領著四處就醫,有的醫生說她是重度抑鬱,有的醫生說她是躁鬱症。
每次家人打電話,都會關心地問,“藥按時吃了沒有?”藥很貴,當然要吃。藥沒有停過。隻是她覺得沒啥用處。
日本精神科的醫生明確地告訴她,她的病情不屬於病理現象,藥物對她沒有作用,話聊意義也不大——她聽了如釋重負。
在“空心病”麵前,醫生束手無策,藥物鞭長莫及,心理谘詢師大概率會被病人反駁或嘲笑,後者的理性與思辨能力,並不遜於心理醫生。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最後開槍自殺,引發了歐洲的自殺潮,被一些國家宣布為禁書,因為當時歐洲流行著一種世紀病,年輕人當中彌漫著悲觀厭世的情緒,這種世紀病可能就是“空心病”。
一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以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其中不少年輕人應該就是空心病患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焦慮的一代》中指出,近十五年以來,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崩塌,抑鬱、焦慮、自殘乃至自殺率坐了火箭一般飆升,他認為罪魁禍首是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
隨著國內大中小學頻繁出現自殺現象,中國的教育體製成為背鍋俠,全國上下都在抨擊功利化應試教育。
在各個心理平台和視頻中,很多專家和醫生都認為問題出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孩子們成長的土壤,植物長得不好,必須找土壤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手機與社交媒體、應試教育與學業壓力、原生家庭與人際關係,都不是問題的根源,至少不是空心病的病因。
在信仰缺失、信念坍塌的時代,“空心病”是不可避免、防不勝防的。
人類社會戰勝了饑荒、瘟疫和戰爭,在富足和平的時代開始蔓延起“”空心病”這種精神癌症,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這是人類精神沉淪和行為沉淪的征兆,甚至可能是我們人類自我毀滅的征兆。
擁有的越多,需求的越多。
比如擁有很強的邏輯,擁有才華,擁有富裕生活,擁有顏值,擁有貪欲。
最明顯的例子:多數整容女原本就已經很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