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366年,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來了一位瘸腿和尚,法號樂尊。
樂尊和尚拄著拐杖四處轉悠,忽見鳴沙山東麓的那片斷崖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定睛細瞧,山上竟隱隱浮現出萬佛的身影。
樂尊和尚如遭雷擊,呆立片刻,扔掉拐杖,撲倒在地,淚流滿麵地磕了無數個響頭。
萬佛選擇在鳴沙山上衝著一個凡人顯形,絕對不是偶然,就像釋迦牟尼把古印度作為宣教的起點,也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眾所周知,天界不立文字,心想事成。想去什麽地方,想住什麽宅子,念頭一動,麵前馬上就有了。
對於神仙來說,悟性高於一切。
佛祖乃悟性最高之神,對凡人做了一番考察,覺得古印度人比較合他的心意。
古印度人多為文盲,但悟性頗高,苦行者眾,於是佛祖決定投胎為喬達摩·悉達多王子,要先去教化印度人。
佛祖來到人間,很快發現,人類比他想象得要冥頑得多。最可怕的,人類對於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一概認為是妖言惑眾,不僅惡意詆毀,且恨不能置於死地而後快。
後來的耶穌也充分領教了人類的這個特性,告別人類世界的時候,那叫一個心痛啊!
佛祖生性謹慎,糾結良久才把自己的悟道透露給身邊的弟子。好在印度人不比歐洲人,悟性明顯高出幾個檔次,竟都信了他。隊伍神速壯大,佛祖深感欣慰。
四十五年後,誨人不倦的佛祖決定提前退休,告訴弟子們他要涅槃了。
弟子們如聞末日降臨,個個哭得滿地打滾,有的甚至拔出小刀,要割耳朵剖肚子,希望佛祖回心轉意。
佛祖對他們的悟性深表憂慮。
佛祖換了個最舒服的躺姿,腦袋枕在手掌裏,眼睛半睜半閉,對弟子們歎道,“我來到世上就是彰顯真理的。你們聽我的話,我就永遠活著,你們不聽我的,我活再久也是白搭。”顯然,佛祖有些厭倦自己的嘮叨了。
事實證明,印度人的悟性離佛祖的期望值仍有相當的距離,且一代不如一代。佛祖走後,佛教在印度迅速凋零,令佛心碎。
極樂世界裏的佛祖因此閉門思過,總結教訓。
首先,點對點、麵對麵的教學方式效率太低,雖培養了十位高徒,但門徒的教學水平不如神意,導致學生的素質一屆不如一屆,窩裏鬥現象越來越不像話了。
凡間的一幕幕鬧劇讓佛祖認識到,他應當把自己的言論記錄下來,悟性差的弟子就不至於誤解自己,也方便將真理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麽一想,佛祖甚是後悔當初沒選擇中國這個古老的文化大國。
好在補救還來得及。佛祖給了印度弟子一些啟示:去吧,到中國去,到佛祖最需要的地方去。
於是印度弟子們一個接一個地跑去中國弘揚大法。
佛祖如今確信,佛學思想,重在宣傳,相關的文字、繪畫、雕塑和建築,一個都不能少。
考慮到戰火會輕而易舉毀掉這些,選擇一個不會被戰火蔓延的聖地就迫在眉睫了。
萬佛齊齊出動,在中國的版圖上聲勢浩大地繞了一大圈。太偏僻的地方不予考慮,太繁華的京城也被排除了。
萬佛考慮問題較為周全。中國的帝王將相更替頻繁,且智商參差不齊,保不定哪任皇上瞧著佛教不順眼,那麽京城裏連和尚帶寺廟就難免要遭殃了。
萬佛都對絲綢之路感興趣。
畢竟諸位神仙在極樂世界都是熱鬧慣了的,於是齊刷刷地舉薦敦煌——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地處西域、中亞、歐洲的交通要道上,日夜穿梭著各個國家各種身份各種職業的人。
時間回到十六國的前秦。敦煌的某個趕集日,遊人多得異乎尋常。沒有人知道,此時此刻,萬佛已化身為凡人,擠進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有菩薩感慨:“人類這一物種果然品種繁多,有黃有白有黑,眼睛都看不過來了!”
佛的眼力不似凡人,能一眼看透麵前這個人的來世今生。也就是說,此人的前世、前前世、前前前世的樣子都會呈現在佛的麵前,莫不因為各種貪欲而煩惱痛苦。
諸佛們搖頭而歎:“哎呀,他們糾結的這些東西,都是虛的空的呀!”
可是凡人不這麽看呀!他們吧唧著嘴巴嚼著雞腿喝著肉湯,簡直快活死了,這怎麽是虛的呢?金錢、地位、榮譽,這些寶貝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比那些虛無縹緲的神啊佛的實在多了。
凡人一旦被欲望占據了身心,他們的肉體在神明眼中就會顯得灰暗而滯重。
萬佛在灰暗的人群中苦苦尋覓,一次次失望——那個命中注定的人在哪兒呢?
當樂尊和尚拄著拐杖擠過來的時候,諸佛們的眼睛亮了:沒錯,就是他!
這和尚長相醜陋,瘸著個腿,扭曲的身形在灰蒙蒙的人流中綻放出奪目的光芒。
於是,在神意的引導下,樂尊和尚來到了鳴沙山,抬眼望見了斷崖。突然間,萬佛齊刷刷在他麵前顯形了,好一片耀眼奪目的金光!
樂尊和尚吃力地爬起來,隱隱悟出:萬佛希望他能夠在這座山上修建石窟,供養諸佛諸神,讓佛教在這個聖地發揚光大。
然而,對於一個上了年紀的瘸腿和尚而言,在岩壁上開鑿一個大石窟,並不比踩著高蹺摘月亮更容易。理智告訴樂尊,憑他一己之力,連一個兔子蹲的小洞也鑿不出來,而且很可能被掉下來的石塊砸個半癱,他情不自禁地瞟了一眼自己的那條好腿。
就在此刻,樂尊和尚聽到內心有個聲音在呼喊:“行動吧!萬佛會出手相助的!”
於是,樂尊和尚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地衝上去了。
就這樣,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奇跡般地完工了!
有幾位菩薩自告奮勇地充當模特,在樂尊和尚麵前顯出真形,要求和尚在洞窟的牆壁上留下他們的音容笑貌,供信徒們禮拜敬奉。
樂尊沒學過繪畫,又上了年紀,攥著畫筆的手直哆嗦,他筆下的菩薩簡直慘不忍賭,臉蛋畫得格外癡肥。和尚無比地惶恐愧疚,不知念叨了多少遍“罪過罪過”!
這幾位菩薩心下失望,好在叨咕幾句也就算了,自我安慰:隨他亂畫吧,隻要不標注咱們的名號就中。
三麵牆壁畫滿之後,樂尊每天坐在石窟裏靜心打坐,打算在這裏安營紮寨直到涅槃升天。
萬佛不滿:大家興師動眾忙活了這麽久,難不成隻為他一個人築了個窩?若他老死在洞裏,世人怎能領悟神的意圖?
於是啟示這位高僧四處雲遊,將萬佛在鳴沙山顯形的事跡傳揚出去,好讓更多的高僧前來此地挖洞開窟。
樂尊和尚果然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