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Money Journey》讀書筆記(二):自由的代價,不是金錢,而是選擇權
這本書講的都是普通人如何走向財務自由,或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
這些作者不是“年入百萬”的大神,而是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人:父母、移民、單親媽媽、工程師、節儉控……他們也曾徘徊、犯錯、恐懼,但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我曾收集了不少“百萬故事”。本來以為,在這個“億萬起步”的時代,百萬早已吸引不了眼球了。但這本書《My Money Journey》讓我改觀:
書裏的主角們,很多人在幾十萬、百萬的資產階段,就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由。沒有驚天動地的財富積累,卻頗接地氣。也適合普通人參考。
1?? 【摳門自由】——15年白省,學會轉念才是真自由
作者是一位印度移民。他回顧自己前15年的工作生涯,隻幹了一件事:存錢。為了省錢,他拒絕投資、錯過機會,也錯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他以為自己“財務上很安全”,但其實隻是“心理上不敢冒險”。
一次偶然的對話改變了他——一位 接送司機講起,自己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恐慌賣出所有股票,退休計劃破產,隻能開車糊口。他開始意識到:過度追求財務舒適,反而讓人活得不自由。
他決定換個角度看問題。他不是問“我有沒有錢可以退休”,而是問“我要什麽樣的人生?”最後他決定50歲退休,盡管財務並不完美。但他知道,他妻子(第二任)願意繼續工作,也願意支持他。對他說,“節儉”也許不吸引人,但換來了人生最大的奢侈:財務自由。
2?? 【Early and Often】——早一點,省一點,幸運就可能翻倍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真正的“節儉達人+股市幸運兒”。從小就擅長存錢,還趕上了投資市場的好時機。他2020年初資產86萬,雖然疫情期間跌到64萬,但2021年底又漲到了140多萬。33歲提前退休,進入“工作為興趣”階段。
他原本做過交易員、MBA講師,後來開始給 HumbleDollar 寫專欄。他說,自己從不把工作當成唯一收入來源,而是當作“帶來意義的事”。
看他這段經曆讓人羨慕——他當然有節儉和努力,但也遇上了“股市最好的十年”。不能把別人的好運照搬到自己的人生,但他身上的“早開始+持之以恒”的力量,確實值得學習。
3?? 【Taking Control】——單親媽媽的逆風翻盤
作者從泰國移民到美國,母親長期情緒不穩,讓她從小就渴望掌控人生。她靠自己拿到MBA,也找到了穩定的工作。看起來一切都在掌控中,直到33歲——她成了單親媽媽。
她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有要求孩子的撫養費;二是把共同購置的房產完全讓給了前夫。她的人生“清零”了。但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繼續工作、積累經驗,直到37歲遇見了現在的丈夫——一個同樣是單親爸爸的人。
他們兩個兒子差不多年紀。雖然夫妻性格不同,她“非黑即白”,丈夫卻是典型的“即時消費型”,但因為共同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反而財務關係很穩,性格差異也給生活加了點小調料。
她說:“家庭的和諧,比賺錢重要多了。”我特別認同這句話。理財不僅是數字的遊戲,更是情感的建設。
4?? 【Learning by Helping】——教別人理財,也是在幫自己
這篇講的是一個工程師的故事,叫 Rick。他在幫助父母和嶽父母打理財務的過程中,慢慢自己也學會了財務規劃。他們還組成了一個“家庭投資小組”,用 Excel 做共享賬本,五年堅持不懈,類似運營了家庭的mutual fund。
2007年,他請專業顧問做了財務評估,用 Monte Carlo之類的 模型算出自己62歲可以退休。但2008年危機一來,市場大跌。他沒有恐慌賣出,也沒有怪罪投資,而是更認真學習。後來考了多個證書,成了注冊退休收入規劃師(RICP)。
60歲正式退休後,他開始做誌願者,幫社區裏的老人報稅。他說,這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光”。經濟上足夠穩定,精神上又能幫助別人——這是他夢想的生活狀態。
我的感想:財務自由不隻是一張圖表
這一批故事讀下來,我有幾點特別深的感觸:
這本書收錄了幾十位作者的真實故事,其中也有幾篇是職業文人寫的。我得吐個槽:他們的文章,真的沒那麽好讀。
文人嘛,炫技已經成了習慣。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我看理財,是為了吸收信息,不是來品詩的。
尤其是這本書的總編輯,也就是 HumbleDollar 網站的主理人那篇,最難讀。他寫自己“沒有勇氣結束的一段感情”,跳來跳去的。你既然說了,也不好好嘮嘮,讀者看得雲裏霧裏,吃瓜也吃不清爽。
說實話,你要不是王爾德、馬克·吐溫,最好還是按普通人的閱讀習慣來寫。別在理財文章裏搞《百年孤獨》,鬧不贏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