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Money Journey》讀書筆記(三):"Making it" 是假象,"有意義"才是真實
小照說升職了要請客。等我先兌現請她的那一頓。她再請我。
我說請客是有由頭的。我請她,是因為她有幫到我。
她升職我起了嘛作用,要請我吃飯。
她說就是喜歡帶我去吃飯。。。
《My Money Journey》有一篇很文藝的文章,叫《Making it》。
作者說,
“Making it is an illusion.”
——“成功”是種幻覺。
這是他人生的深層體會。
"Making it",到底是什麽意思?
文章的作者並沒有高調地定義“成功”。他甚至沒有說明自己有幾個孩子,隻提到——因為妻子經曆過幾次流產,每次他們就會去資助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參加一個叫 Compassion International 的公益項目。
他沒有去拚“更大的房子”或“更高的資產”,而是在每次失落中,找到一種“替代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我們無法控製生命中所有的失去,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回應它。”
在他眼中,“making it”不是收入數字,不是房產麵積,也不是投資回報率,而是當你回望人生,你覺得自己的時間用得有意義。
摳門兒 + 意義感:被低估的幸福組合
從文風看得出,作者屬於比較“摳門”的一類——注重節儉、計劃感強、不追求奢華消費。這類人在互聯網上經常被調侃為“失去生活樂趣”,但他恰恰相反:
他用省下的錢做公益、陪伴家人、重建人生節奏。也許他沒“賺大錢”,但他獲得了一種稀缺的內在穩定。
他沒有明確寫出幾個孩子,也沒提供資產淨值,但你能感受到他那種“我知道我在做什麽”的心態。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習慣用數字評估一個人是否成功,而這本書反複提醒我——數字背後,還有一些看不見但非常關鍵的東西:愛、信念、遺憾、選擇。
《Investing Together》:把投資,變成跨代共識
另一個作者也寫了一本書,書名很直白:《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Generations》。
從標題來看,他的重點不是追求“擊敗市場”,而是思考:如何讓投資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連接、一種共享的工具。
這本書的精神延續了《My Money Journey》的核心:投資並不隻是關於收益,更是關於過程、理解與協作。不是每一代人都懂金融術語,但每一代人都可以在“願意對話”這件事上努力。
我想起上一代長輩總是說:“錢的事你長大自己操心。”
而現在越來越多家庭,嚐試做“財務對話”:父母告訴孩子,自己是怎麽攢錢的;子女告訴父母,自己是怎麽投 ETF 的。投資,不再是個人戰鬥,而是代際共建。
我的感受:與其追求“做到”,不如“心安”
這篇“Making it is an illusion”的文章給我一個深刻的提醒:
我們總在追“做到了什麽”,但有些人已經看穿了:
“做到”這件事,並不會自動帶來心安——相反,意義感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這本書很多故事的主角們,資產並不“億萬起步”。幾十萬、百萬,也有人覺得人生已經“夠了”。他們用節儉換取選擇,用投資換取安全,用信念麵對波動。
他們沒在追“人生劇本”的高潮轉折,而是努力活出“我想要的平靜”。
如果你也在做“money journey”的思考,這些故事可能不會告訴你如何“翻十倍資產”,但它們會提醒你:
你也可以,在並不完美的狀況下,選擇活得踏實、有方向、有一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