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和“成事”之間 - 案例問題拆解 (一)創業兩年,都開始了啥
許許投資聞道,從心記錄思考。
最近我被一個“創業案例”啟發很深。
主角是我認識的一位退休經理。兩年多前她提前退休,探索創業之路。聽起來很美好——曾在市政府任職,有資源,有背景,有時間,也有養老金兜底,按理說這是一種dream scenario。但她這兩年創業的“成果”是:幾百塊收入,零客戶,講座沒開幾場,甚至連基本的定價和cold email都不會寫。
看著她的狀態,我本來以為是策略問題,結果後來發現她其實——根本沒開始。
她跟我說,目標客戶不好找,網上的人不願意付錢,隻想要免費服務。
但實際情況是,她根本沒開始找客戶。
她有個優點,是樂於networking,也真心喜歡幫助別人,但問題是,她總想和人“成為partner”,卻忘了商業世界的基本邏輯:
你必須先自己能賺錢,再談合作。
會做事的人不缺人合作,做不起來的人也幫不上你。
我給她出了很多實際點子,比如設計一套3–4節的講座係列、跟非營利組織談 package,而不是隻談一次的講座費;比如cold email去聯係有潛在需求的組織;比如整理 testimonial 和portfolio,搭建初步可信度。但這些建議,她落地有限。
她不是不聰明,也不是懶,而是——還停留在“employee思維”裏。
退休前她是部門經理,收email有模板,開會有議程,做事有SOP,定價有人管,推廣有人做。而現在,一切要自己來,她就卡住了。
她說自己不擅長“談錢”,不習慣直接向人推銷服務。
我聽得懂她的掙紮,因為我也在這個卡點上繞了很久——從組織係統裏的“執行者”,變成靠自己談錢成交的“創造者”,這個心理門檻,比我們想象的高得多。
她的故事讓我看到:很多人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沒有切換“操作係統”
創業不是你會不會寫business plan的問題,是你能不能持續暴露自己,不斷輸出價值,麵對拒絕、不確定、反複、甚至尷尬的問題。
結尾語:
我們都以為自己缺資源、缺支持,其實最缺的是——開始。
她的故事提醒我:你是真的創業了,還是把“想做點事”的想法搬到了更自由但更混沌的空間裏。
別被“我在探索”的說法騙了自己。真正的探索,必然伴隨執行。
延申閱讀 The E-Myth Revisited: Why Most Small Businesses Don't Work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Paperback by Michael E. Ger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