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同學對我說,她對“友錢人”這個說法感覺不太清楚。我說:“確實,這不是什麽科學定義,其實是我從《Happy Money》*這本書裏借來的。”
這本書的作者有著大量財務谘詢中的一手經驗,對人和金錢的關係有很多獨到見解。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最深的比喻,是每個人的“金錢容器”大小不同。有的人,隻能穩定處理幾萬的現金流;而有的人,能建立一個以萬億計的金錢帝國。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容器的大小並不是天生固定的,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去擴容的。
小白聽過我幾次講座,知道我一會提到一本書的習慣,好奇地問我:“你怎麽能一直堅持讀書啊?”
我跟她說,其實重點不在“堅持”兩個字,而是個人的learning preference(學習偏好)。她喜歡直播、喜歡互動,明顯屬於討論型學習者;而我,是視覺文字型,閱讀對我來說就像吃飯、如廁一樣,是日常所需,根本不需要“堅持”。
現在的學習資源這麽豐富——視頻、播客、直播、文字、線上課程……每個人隻要找到自己最順暢的吸收通道,持之以恒地吸收和實踐就好了。沒有高下之分,隻有適不適合自己。
還是回到主題 - 她的投資。我們聊起她的願景和她目前遇到的卡點。她說,她希望十年後每年能有至少兩千左右的被動回報,無論是紅利還是資產增值的形式都可以。她並不指望一定要動用這筆錢,但它能帶來安全感。而她不太清楚怎麽怎麽推算,和實現這個目標。就是上文說的,“沒有地圖在手”。
我說,那我們可以先大概估算一下。如果要每年穩定地產生兩千回報,大概需要30-50萬的投資本金,具體看投資標的和收益率。
小白說她完全不知道定投的回報怎麽計算,我就給她演示了“理財工具箱”裏的 Total Return 小工具。這個工具專門用來估算ETF定投的長期回報。
我現場演示了一下,選擇了大家熟知的SPY和QQQ做對比。她看到十年定投的結果後,感歎:“哇,差別還挺大的!”
我點頭:“是啊,如果QQQ未來十年還能保持類似的回報率——當然,這是個‘如果’——那你看看十年後賬戶裏可能會有多少錢。”
她看著那個數字,眼睛都亮了起來。
我繼續跟她說:“其實,這還隻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假如你現在有30萬本金,不再每月追加投入,那十年後會變成多少?”
我們一起點了一下計算按鈕——
“哇,超過一百萬了!”
“這就是你現在學習投資、練習定投的意義所在。”我說。
她聽完特別興奮:“那我現在可以買了嗎?”
我告訴她:“如果你的目標是長期投資,那現在當然可以買。不過短期波動還是會有,要有心理準備。”
她又問了一個好問題:“那什麽時候可以買多一點,什麽時候少買點呢?”
我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看PE(市盈率)。”
(未完待續……)
投資的旅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隻要願意開始,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鋪路。小白讓我又想起剛入門時的自己——那種朦朧的安全感需求,那種對數字一知半解但又興奮好奇的眼神。
願每一個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學習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慢慢擴容自己的金錢容器。
*完整書名:Happy Money: The Japanese Art of Making Peace with Your Money by Ken Ho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