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定財心

許許定財心 - 財自在心自由
正文

心理學VS經濟學:真正的獨立該先富腦袋還是口袋?

(2025-04-26 21:46:57) 下一個

心理學VS經濟學:真正的獨立該先富腦袋還是口袋?

文/許許

最近看《圓桌派》,竹幼婷作為嘉賓那期讓人印象深刻。已是二子之母的她,狀態極佳,談吐間能看出她深研心理學,並將所學融入家庭生活。她對母女關係的反思尤為透徹,可惜聊天類節目可能要保持氛圍輕鬆,幾次深度話題都被插科打諢調侃調笑帶偏,甚至被口誤"見心理醫生"。

其實,心理學值得認真對待。幼婷離開職場7年,全心陪伴孩子成長,待他們稍大才回歸工作——這是智慧的選擇,當然,也需經濟底氣支撐。

她提到童年記憶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複刻母親的軌跡(母親也曾為家庭選擇離職)。這種覺知,最終讓她更好的接納自己和母親。


精神獨立 vs 經濟獨立:誰該走先?

節目中討論到精神獨立和經濟獨立,也就是現在話說先富腦袋還是富口袋。

傳統觀點:魯迅說"沒有生活,愛情無以附麗",多數人認為先經濟獨立,再談精神自由。
幼婷的觀點:作為養育者,她認為精神獨立應從孩童時期培養,貫穿成長,成年後自然擁有強大的內核;而經濟獨立,則是能力積累後的水到渠成。

我是很早就比較獨,但談不上立。從小在書中展開想象力,自以為精神挺自主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實際情況是,既沒有富腦袋,也沒有富口袋。第一次讀窮爸爸富爸爸,根本沒明白什麽意思。一路行來,不但中年已至,還要麵對終將到來的老年。

獨立不是狀態,而是修行過程

精神獨立與經濟獨立,都不是"達到即可"的終點,而是需要:
 願景——知道自己要什麽;
 方向——清楚如何抵達;
 持續行動——在搖擺中堅持。

對成年人來說,兩者無需嚴格分先後,可以交替精進,互相滋養。而幸運的孩子,若從小被賦予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強健體魄(比如幼婷的"小鐵人兄弟"),或許能少走許多彎路。


給年輕人的實用建議

 若經濟暫不寬裕

  1. 先充實精神:每天留出30分鍾閱讀/學習,保持希望感

  2. 發掘自身優勢

    • 做個"才能清單":列出你擅長和熱愛的事

    • 找到3個可對標的榜樣,研究他們的成長路徑

  3. 小步試錯:選擇1-2個方向開始微實踐(擅長什麽就分享什麽,從朋友圈發帖開始)

 若經濟已自由,但精神依賴強

  1. 建立覺察習慣

    • 每日寫情緒日記

    • 定期做"關係複盤"(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模式)

  2. 尋找成長夥伴

    • 主動接觸內外兼修的朋友

    • 參加讀書會/成長社群

  3. 設置精神裏程碑

    • 每季度完成1個心理成長主題(如邊界感練習)


成長金句
"人生如登山,精神是氧氣罐,經濟是登山杖。
你可以先準備裝備再出發,也可以帶著信念邊走邊找。
重要的不是先後順序,而是始終向上的決心。"

前路也許山重水複,但每翻過一個山丘,
你都會遇見更開闊的自己。

說到底,人生不是單選題。
經濟與精神,如同雙腳,交替前行,才能走得更遠。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