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戴著什麽樣的“鏡片”在投資?——從配眼鏡到投資心理盲點
前不久去配眼鏡,我隻想配一副讀書用的近視鏡,簡單實用。然而這個小小的經曆,卻讓我深刻地思考了一個投資裏常被忽略的主題: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眼中的世界”所影響的?
【配眼鏡的故事:不配多副眼鏡就活不下去了?】
驗光師一見我,就開始力推漸進多焦點眼鏡。我說自己不開車,平時就是讀書寫字為主,沒必要。他聽了卻皺眉頭,好像我拒絕了什麽“基本生活所需”。
更有意思的是,配鏡的工作人員也一臉驚訝:“你不配遠視鏡,怎麽看遠處?你怎麽開車?”我回答:“我不開車啊。”對方的反應,好像我是一個不合格的現代人。他們仿佛覺得:你必須配兩副眼鏡,或一副漸變鏡,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生存。
他們並不是刻意推銷,而是從他們的職業習慣出發,把“全副武裝的視覺解決方案”當作了所有人的標準配置。那一刻我意識到: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職業所塑造的“世界觀看法”。
【心理學的“鏡頭”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戴著自己的lens】
在心理學裏,有個非常實用的概念叫 "lens"(認知鏡頭)。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像是透過一副獨特的眼鏡。這副“眼鏡”由你的成長經曆、教育背景、文化環境、職業訓練,甚至個性傾向共同構成。
就像那個驗光師和配鏡師,他們看世界的 lens 是:“人的生活方式應該符合視光學的最佳標準。”
而我的 lens 是:“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需求,簡約就足夠了。”
說白了,世上那麽多視力弱甚至失明的人,不也照樣好好生活著?
這個花花世界,真的需要看得那麽清楚嗎?
我們真正需要用心力看清的,難道不是那些無形中運轉的本質和規律嗎?
心理學家 George Kelly 在他的“個人建構理論”中指出:人不是被動地接收現實,而是主動地“解釋”現實。 我們習慣用自己的lens來過濾信息、做決策、評估風險,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看似理性、實則狹隘”的模式。
【投資心理裏的lens盲點:不是你笨,是你被框住了】
這也讓我想到了投資領域。很多人在做投資時,其實也在戴著“別人給你的鏡片”:
我自己也在追蹤財經領域的不同專業人士。有些是市場派,有些是宏觀派,有些聚焦中國,有些看重北美,有的則專注全球視角。他們都是頂尖的人才,但觀點卻常常互相矛盾。
這讓我意識到:你不是要找到那個“說得最準的人”,而是要知道: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lens看世界。
【全球視角的挑戰:誰能告訴你什麽是“真相”?】
比如,很多投資人談論“東升西降”,或“中美雙寡頭格局”。
在中國大陸,利維坦的力量是決定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意味著投資者需要考慮政策邏輯、權力博弈。
而在北美,政治的透明度高一些,但市場的“自由”也意味著更大的不確定性。
這個世界正處於劇烈變動中,沒有任何一個專家可以給你穩定的“真相”。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不斷審視自己戴的那副lens是不是還適用。
【結語:卸下別人的鏡片,鍛煉自己的判斷力】
那天我沒有聽從建議去配漸進鏡,也沒有配兩副眼鏡。我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適合怎樣的選擇。
就像在投資中,我也不會被某一位專家的意見所左右,而是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判斷力,是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願我們都能覺察自己的lens,放下偏見,回到生活與市場的真實之中,做出清晰、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