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莉移民美國的故事
[Kelly : an immigrant’s journey to America]
奔赴幻想、華裔美軍、媽媽保重、自投羅網、美國監獄、驅逐出境 、天人永隔、
海闊天空
時間:1949年初春
地點: 車水馬龍的台灣基隆港
[黑白背景]
這是春寒料峭的一天。
水麵混沌,霧重夜深。
最後終於晨光綻現,驅除了黑暗,景象清晰起來。 基隆港口已經擠滿了熙熙攘攘、焦急等待的民眾。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神情嚴肅,年紀三十多一點的王姓年輕人,他在人群中引頸望著氤氳的遠方, 那是一艘漸漸駛近的普通客輪,船上載滿了貨物與1千多名乘客。
一名身穿深藍色厚棉旗袍,麵貌姣好的年輕婦人, 她右手抱著一歲多的小女兒, 左肩挎著布包袱, 左手拎著一個柳條提箱,三歲多的大女兒在她身後緊緊攥著媽媽的旗袍下擺。她們踢裏踏拉隨著男女老幼依序下船。這母女三人是從中國北方坐火車到廣州, 再從廣州到香港,搭上這條船來台灣與她的丈夫團聚。
她們像是逃難,但還不算難民, 甚至可以說是幸運兒, 因為她們是跟隨國民黨隊伍最後一批離開大陸到達台灣的老百姓。
時間:1949年秋
地點:台北市博愛路底挨著植物園大門的這條商業街道
人物:民眾
植物園的二扇鏤空雕花、古銅色鐵欄杆大門氣派非凡, 三輪車像蝴蝶翅膀展開分列二側,占據了大門前的這片入口空地。皮膚黝黑、精瘦的車夫們在這裏聚集,與其他車夫閑聊八卦 或假寐,並耐心地等待下一趟生意。環視一下,街道兩旁是民生基本需要的各樣小商鋪。有裁縫、賣菜、開雜貨店的、賣煤炭煤球的、壓麵條的、彈棉花的、理發的、賣陽春麵水餃等熟食的小飯館。還有漫畫店,幾個孩子坐著竹製小矮凳,都在聚精會神的看著連環漫畫。還有印刷廠,白天它總是機器開著,轟隆轟隆作響,伴隨著另一家彈棉花店的拍搭拍搭聲,還有理發店的收音機聲。 一家緊挨一家,店鋪前麵做生意, 後麵就是住家。
他早來台灣一年, 基本已經安頓下來。
他在這條商業街, 租下一個小門頭,以修理自行車為生。
在店鋪裏,王性年輕人在測試著自行車車鈴,他的妻子 還是穿著那件下船時的棉旗袍, 隻是在外麵多罩了一件工作圍裙, 她坐在矮凳上, 認真地在拆卸一個有破洞的自行車內胎,好準備補胎, 她時不時的抬頭看著在店鋪門口玩耍的二個女兒是不是安全。
她望向女兒的眼神是那麽慈愛溫柔, 她的麵容是那麽清秀美麗, 她根本不查覺她周圍四處散落的破舊解體自行車與各種零件、鏈條、機油瓶罐,黑乎乎的環境與她細致白皙柔和的臉龐反差是那麽的巨大, 她今年才23歲。
仔細看, 她的腹部微微隆起。
為了多爭取一個要修理腳踏車的客人, 他們夫妻倆幾乎每天都忙活到星星月亮出來, 天色暗下來了, 才上上門板、關燈、到後屋休息,結束辛勞的一天。當然, 營業時間與所有的一切都由丈夫決定,他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