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魯旅行中有一個非必要不一定要去的城市。但如果你去了秘魯,請一定要去這個城市,它的名字叫Arequipa。古城因其保存完好的殖民時期建築和曆史街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阿雷基帕被稱為“秘魯最美的城市”。
阿雷基帕位於秘魯南部,是秘魯的第二大城市。這座城市以獨特的白色火山石建築而聞名, 整個城市的建築大多使用白色的火山凝灰岩建造,這種材料使整個城市呈現出獨特的白色外觀,城市中的許多建築融合了歐洲和當地傳統建築的精華,苑如歐洲童話故事中的一座座城堡。
阿雷基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印加帝國時期, 1548年,西班牙征服者將阿雷基帕作為殖民地建立起來。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這座城市經曆了多次地震和重建。阿雷基帕拉於安第斯山脈的一處高地,海拔約2325米。城市被三座火山環繞,分別是EI Misti, Chachani and Pichupicchu。
白色的雪山守護著白色的教堂和白色的房屋,古老的街道上行走著虔誠信奉上帝的民眾。安靜的氛圍裏有著古老的傳說。

阿雷基帕古城不大,地處雪山腳下,海撥2300米的古城街道有著明顯的山城特點,時而上坡、時而下坡。街道狹窄而整潔,通往武器廣場的街道兩邊尤其熱鬧,兩邊是林立的商店、酒店、飯店和咖啡店。武器廣場是阿雷基帕古城的中心,廣場邊高聳著兩座教堂,其中名為阿雷基帕的大教堂是建於17世紀的巴洛克式大教堂,也是阿雷基帕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夕陽西下時,太陽緩緩落在雪山之後,燦爛的晚霞鋪滿在教堂漂亮的尖頂上。
我們住的酒店就在古城中心區的街道上,酒店裝飾十分古仆,處處體現著白色之城的純淨。酒店的頂層是一個寬敞的露天餐廳,供客人吃早餐和喝咖啡。坐在露天餐廳裏,幹淨的空氣下,遠方的雪山仿佛就在眼前,非常美麗。
雪山腳下這座不大的城市有十幾個博物館,有的博物館講述了印加帝國時代的故事,有的博物館講述殖民時期的故事,有的博物館講述宗教的變化。我們在秘魯參觀了很多博物館,展品最豐富和最有特色的博物館不在首都利馬,而在這座雪山下的城市阿雷基帕。

Museo Santuanrios Andinos是一個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研究院。博物館裏以一個年輕的女孩木乃伊而聞名。這個年紀大約在15歲的少女500年前以活祭的方式獻給了山神,留在了海撥6000多米的雪山上。1980年兩個美國登山者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裏登上這座高山時,一陣大風吹過,漫天的雪花飛舞中他們看見了這個藏著小女孩的洞穴。五百年過去,這個印加小姑娘就這樣低垂著眼睛抱著雙腿坐在那裏,直到陽光普照、大風吹起雪花的這一天。
聖卡塔利娜修道院是阿雷基帕非常有名的修道院,同時也是一座博物館,是著名的殖民建築傑作。15世紀末,西班牙消滅了印加帝國,在秘魯開始了長達三個世紀的美洲殖民曆史。隨著殖民而來的是天主教開始進入南美大陸,教堂和修道院陸續出現在這片土地上。聖卡塔利娜修道院最初由一位富裕的遺孀資助,始建於1579年。秘魯是西班牙南美大陸的中心,阿雷基帕作為秘魯的經濟中心,這座修道院吸引了很多有錢人家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這裏來。女孩子一旦進來很難再走出去,她們的一生都在這個修道院裏學習和生活,所有的生活都圍繞著上帝進行。她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上帝。在當時的文化裏,她們的付出受到了很大的尊重,她們被視為直接服侍上帝的人。

阿雷基帕的教堂往往與博物館以及圖書館連接在一起。La Recoleta Convent Museum是我們在20多天的秘魯行裏看到的最好的博物館,不僅展品非常豐富,同在一起的圖書館和教堂讓我們更能理解千年來秘魯文化的變化。我第一次在這裏看到千年前印加人的結繩記事,也第一次在這裏看到這個遙遠的國度裏活祭的頭顱。出自庫斯科的色彩鮮豔紡織品、出自亞馬遜河流的結實木船、出自阿雷基帕雪山洞穴裏的一件金錢縷衣、出自利馬美麗海岸線邊的一件酒壺,這個展品豐富的博物館原址曾是西班牙第一任殖民首領的居所,建築結合了早期西班牙風格和印加文化特色,博物館裏有著上萬冊圖書,記錄了千年來南美文化的變遷。博物館直通教堂,讓人有一種從曆史裏尋找到了信仰的感覺。奇妙的是,我們到達教堂的時候,正好一對新人正在教堂舉辦結婚儀式。美麗的新娘穿著漂亮的婚紗挽著父親的手臂緩緩走進教堂,走向早已等候著的新郎,走向未來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