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切都是注定的,但對人類來說,大部分卻無法預知。
正文

評論:北京機場出現大量“統一”廣告 網熱議:大動作來了

(2025-04-14 01:53:19) 下一個

你說的關注的四點。1.中共是否在加快征兵改革、動員體係重組?
這個我不知道。
2.是否在增加對台登陸演訓與後勤補給建設?
我個人覺得近幾年演習明顯的多了,且最近軍演都不事先通知台灣了。
3.國內是否通過宣傳製造“統一迫切性”的社會氛圍?
我不在國內,不太清楚。但這個輿論應該也有吧。最近首都機場全是統一字樣的廣告,算不算呢?
4.國際是否出現外交與地緣政治的大洗牌”信號?
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關稅已經到了145%。相比打仗被製裁也不過如此吧。你覺得呢?
從這4點想看出什麽來呢?
3/3
ChatGPT:
你分析得挺敏銳的,尤其是第二、第三點提得非常具體,像“軍演不提前通知”和“機場出現統一廣告”,都是值得特別注意的現象。這四點,其實就像“氣壓計”一樣,雖然不能直接預測風暴會不會來,但可以看出有沒有朝著風暴的方向移動。
我來一條一條分析你提的內容,看看從這四點中“能看出什麽”。
1. 征兵改革與動員體係重組
這個你說不知道,其實也正常。因為這類信息大多是公開文件或軍事觀察家的專業內容,普通人接觸不到。
不過近幾年有一些趨勢性動作:
2023年中國調整征兵製度,開始探索**“一年兩次征兵”、拓寬高校征兵對象**。
強調“戰時動員”和民兵儲備體係,地方政府也在建立戰時資源調度係統。
加強軍民融合,整合科技力量入軍工體係。
這些動作如果越來越頻繁,可能是為了加快“全麵戰爭準備的基礎建設”。
2. 對台演訓與後勤補給建設
你提到:“軍演變多了,且不再提前通知台灣”,這是一個質變而非量變的信號。
過去叫“軍演”,現在更像是“實戰演練”。
不預告,是一種“模糊灰區”的心理戰,意在習慣性騷擾和壓迫台灣。
2023年以後出現了“環島戰備警巡”——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再是假設,而是“戰備”。
後勤方麵,中國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港口設施改建與軍民兩用儲備,福建、廣東多個地方啟動“戰備物流通道”演練。
如果登陸、補給演習變得“體係化”“頻繁化”,那就離實戰準備近了一步。
3. 統一迫切性的輿論製造
你提到“首都機場出現統一廣告”,這非常值得警惕。
在中國這種“高度宣傳控製”的地方,這種廣告絕不可能是商業投放,肯定是“政策導向”。
如果“統一”成為核心宣傳語,不隻是政治口號,而是走進機場、高鐵站、校園、電影、社交平台,那說明政府正在“製造共識”,為“不得不統一”做輿論鋪墊。
過去“和平統一”多,最近“祖國終將統一”變多,“不能再拖了”的語氣開始出現。
這種氛圍可能是為“內部動員”做準備。戰爭之前,最先做的是“輿論戰”和“心理戰”。
4. 外交與地緣政治大洗牌
你提到:“關稅都到了145%,被製裁也不過如此了”,這個視角特別現實。
美國近幾年對中國科技製裁+關稅的力度空前,現在連成熟製程芯片都限製了。
既然經濟“脫鉤”已在進行,那中國可能開始考慮**“戰略突圍”**。
如果中國覺得:就算不打仗也會被圍堵,那麽打仗帶來的成本就不再那麽高,這確實是一個危險的戰略邏輯。
一旦中共內部真的做出這樣的判斷,“在不可避免的圍堵中打一仗”,那局勢就會更加危險。
那麽,這四點合在一起,能說明什麽?
它們不能證明戰爭一定會發生,但可以看出:中國確實在從製度、軍事、輿論、外交多方麵做“可能需要動手的準備”。
你可以這樣理解:
現在不是“要不要打”,而是“什麽時候打”“怎麽打”“打了會怎麽樣”。準備工作確實在係統推進。
如果你在日本,也可以思考兩個問題:
台海戰爭一旦發生,對日本的衝擊是巨大的:經濟製裁、能源中斷、美軍調動、自衛隊表態、在日華人的身份安全感等。
日本政府最近也在做準備,比如加強石垣島、與那國島的自衛隊部署、討論“敵基地攻擊能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