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切都是注定的,但對人類來說,大部分卻無法預知。
正文

從朱舜水到“大東亞共榮”

(2025-08-11 23:47:51) 下一個

## 引言:東亞秩序的崩塌與文化正統的危機

17世紀中葉,明朝的覆滅不僅是中國曆史的一次巨變,更動搖了東亞的傳統秩序。自漢唐以來,以中國為“天下中心”的華夷秩序長期穩定,儒家文化作為東亞文明的基石,使朝貢體係得以維係。然而,1644年滿清入關,取代大明,建立一個由“夷狄”入主的王朝。這一轉折,引發了鄰國對正統的重新思考。

**日本恰在此時進入德川幕府時代,並實施鎖國政策**。這個時期,中國陷入滿清統治,日本卻在明文化餘暉中繼續發展。**當中國失去“華夏之禮”,誰才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這個問題,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思想走向,並最終在近代以“大東亞共榮”的形式,成為侵華戰爭的文化邏輯。

## 一、明清易代與正統性危機

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來自東北女真部族的政權。雖然清朝最終完成了對中華大地的統治,但在漢族士人心目中,這一政權“名不正言不順”。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痛斥:“夷狄之有君,不可以中國之禮義加之。”這一文化心理裂痕,使得“正統”問題成為17世紀中國思想界最敏感的命題。

與此相對,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下步入穩定期。幕府采取海禁政策,限製外貿,但仍允許中國、荷蘭有限通商。日本一方麵維持封閉,另一方麵繼續吸收中華文化。就在明亡後不久,明朝遺臣朱舜水的到來,成為東亞文化史的重要事件。

## 二、朱舜水與明文化東渡日本

朱舜水(1600-1682),明末大儒,曾仕南明,後因清軍南下而流亡海外,最終選擇赴日本。1645年起,朱舜水在長崎定居,隨後受德川幕府禮遇,成為日本儒學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貢獻包括:

- **傳播明儒學術**:尤其是陽明學實學思想,強調“知行合一”。
- **講授禮製與政治理念**:朱舜水為幕府提供治國建議,推崇禮治與君臣秩序。
- **典籍傳入**:帶來《四書》《五經》及明代注疏,農政書籍等。

朱舜水在日本被尊稱為“支那聖人”。他的思想使日本學術界進一步強化對“中華正統”的認知,同時,**當中國剃發易服、日本仍保留明製服飾與禮儀時,日本士人更產生了文化優越感:‘禮失求諸野’。**

## 三、江戶儒學與“中華正統”觀念的重塑

明亡後,日本思想界出現了一個重要論斷:**“中國已失禮,日本得之。”**

林羅山(1583-1657):提出“華者,以禮義為本”,主張文化標準而非地域。
熊澤蕃山(1619-1691):斷言“我邦亦為中華”,即日本可自稱中華文明的繼承者。

這一思想並非虛構,而是基於現實對比:當時的清朝采取剃發易服、旗人特權政策,而日本在朱舜水影響下更嚴格遵守明製禮儀。這種心理,在近代被進一步放大。

## 四、明治維新與“代華”心理的轉化

19世紀中葉,日本因“黑船來航”被迫開國,隨後以驚人速度實現明治維新。在吸收西方科技製度的同時,日本思想界並未完全拋棄儒家傳統,而是將其民族主義化:

- **皇國思想強化**:天皇被視為“萬世一係”,將中華“禮治”觀念內化為日本國家主義。
- **代華心理轉化為現實野心**:當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屢敗,日本愈發認定自己是“東亞文明的代表”。

正是在這種文化優越感基礎上,日本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口號。**這並非單純的侵略修辭,而是江戶以來“繼統”觀念的極端化表達:‘中國墮落,日本當代之。’**

## 五、近代戰爭與文明競爭

甲午戰爭(1894-1895)不僅是國力對比,更是文明話語權之爭。日本輿論宣稱“東亞病夫之國,非足以立世界”,這種蔑視源於數百年來的文化心理。二戰時期,日本將侵略戰爭包裝為“解放亞洲”,實則是以武力強製推行其“代華”理念。

## 六、新中國的文化主體性重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帝製與殖民的雙重陰影,確立了新的政治合法性:

- **平民領導集體取代帝王製**,延續“德在而非血統”的中華合法性傳統。
- **壓製大漢族主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構建多元一體格局。
- **文化自信重建**:新中國以現代製度回應“誰代表中華文明”的曆史之問,恢複了文明話語權。

## 七、結語:文明的流動與東亞的未來

從明亡到大東亞共榮,東亞秩序經曆了三百年的文化波動。曆史證明,文明正統並非固定,而是與政治主體性和國家活力緊密相連。今天的東亞,應超越“誰繼承中華”的爭論,在平等與合作中構建新的秩序。**曆史不能遺忘,但仇恨不能主宰未來。**

# 參考文獻

顧炎武. (1962). 《日知錄》. 北京: 中華書局. (原著約成於17世紀)
林羅山. (1657). 《春秋傳》. 日本江戶版.
熊澤蕃山. (1670). 《大學或問》. 日本江戶版.
今井修. (2008). *朱舜水と近世日本*. 東京: 吉川弘文館.
丸山真男. (1993).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東京: 岩波書店.
周錫瑞. (1998). 《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北京: 三聯書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