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文明的崛起,必須依靠主體民族的覺醒,那麽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正是在一點一滴間,走過了這樣一條文化再生的道路。
在新世紀的開端,互聯網剛剛普及,一些年輕人悄然掀起了“漢服複興運動”。他們提出一句口號:“華夏複興,衣冠先行。”在當時看來,這不過是一群愛好者的浪漫嚐試,但它觸動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記憶。與此同時,西洋節日正在快速流行,聖誕節、情人節熱鬧非凡,而清明、端午、中秋卻逐漸被遺忘。這種反差,讓人們開始重新追問:我們的傳統節日呢?
2008年是一個關鍵節點。國家正式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節假日。民間的呼聲,終於在製度層麵得到了回應。這一舉措,標誌著傳統文化重新走入公共生活,也讓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傳統,不是過去,而是現在。
同一時期,央視的《百家講壇》帶動了一股“國學熱”。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論語心得》,讓傳統典籍以通俗的方式再次進入大眾視野。無論是讚同還是批評,這股熱潮說明:傳統文化已經回來了。
進入2010年代,文化自覺的跡象愈發明顯。海外的孔子學院在全球傳播漢語和漢文化,國內中小學的國學課程逐漸增多。網絡空間也成了文化認同的新戰場:貼吧、微博、知乎上,關於漢服、書法、紅樓夢的討論熱火朝天。尤其是癸酉本《紅樓夢》的出現與傳播,提出“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解讀,讓人們在文學背後重新思考曆史與民族的命運。
大約在2015年前後,抵製“洋節”的浪潮達到高潮。許多城市、校園裏出現“不過聖誕節,要過冬至”的標語,盡管爭議不斷,但可以看出:人們已經不再盲目接受外來文化,而是嚐試尋找自己的節奏。與此同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走紅,讓古典詩詞和經典名句在大眾舞台上重新閃光。
到了2020年代,文化自覺不再是小眾的象征,而是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漢服從邊緣走向主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節日、婚禮、校園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選擇漢服作為服飾。短視頻平台成為文化傳播的高速路,抖音、B站上的漢服妝造、國風舞蹈、古風音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
與此同時,人口政策的重大調整也揭示了另一層現實:一孩政策的取消,本質上是對漢族人口危機的回應。一個文明若要延續,必須保證主體民族的生機。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對這一點的清醒認識。
而在消費領域,“國潮”成為新的關鍵詞。從李寧到故宮文創,從傳統紋樣到國風設計,漢族文化的符號重新煥發生機。傳統不再是古董,而是潮流。
可以預見,隨著文化自覺的持續積累,未來一些少數民族的特殊優惠政策可能會逐漸調整,更強調普惠和公民平等。教育體係中,漢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中華文明的複興,正在走向“以漢文化為根基,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
回望這二十年,我們會發現,漢族文化自覺的軌跡並不是突兀出現的,而是一條漸漸匯聚的河流:從漢服愛好者的堅持,到國家節日的恢複;從書齋裏的紅樓夢,到綜藝裏的詩詞大會;從抵製洋節的呐喊,到短視頻裏的國風熱潮。
這一切共同指向一個事實:
中華文明的崛起,必須以漢族的再覺醒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