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看好英偉達的5個理由

(2025-11-04 04:53:59) 下一個


英偉達(NVDA)市值近期突破 5 萬億美元,這一成就令人驚歎。即便在當前價位,每天仍有大量成交,可見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但在這一背景下,我想拆解當前買入英偉達所隱含的風險 當你看清這些假設後會發現,公司估值已 完美定價,應避而遠之

企業可看作一個 不斷吐出現金的黑箱。投資者的回報就來自這些現金,通常源於企業利潤。隻要你確信這個 黑箱 能持續、穩定地吐出令你滿意的現金,市場願意為它付多少錢,其實沒那麽重要。

若把英偉達視作 現金流黑箱,當前買入價所隱含的投資者假設,存在諸多值得警惕的地方。

1. 未來盈利能力:向天生長 的盈利預期,史無前例

先看分析師對英偉達未來 10 年每股收益(EPS)的預測 這相當於他們對 黑箱吐現能力 的判斷。

誠然,隨著時間推移,給出長期預測的分析師會大幅減少,但這份數據至少提供了思考方向。

若將未來 10 年的盈利預測與過去 10 年的實際表現對比,差異會更明顯:

分析師用紅框標出了未來預測,就是為了凸顯它與曆史表現的差距。過去 10 年,英偉達盈利有起有伏,直到 2023 年ChatGPT推出後才開始指數級增長。

而現在,分析師似乎把這波短期增長 無限延長 他們預測未來盈利會沿著當前軌跡持續飆升,10 年內 EPS 將增長 4 倍,年化增速超 15%!

要知道,英偉達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這樣的增長預期在商業史上從未有過。在分析師看來,這無異於認為 這棵樹真的能長到天上去。

即便英偉達真能實現這些預期,當前價格也未必合理:就算樂觀預測成真,未來 10 年公司利潤也隻能覆蓋你一半的投資成本。對分析師而言,隻有當能合理判斷 未來 10 年企業利潤能完全覆蓋投資本金 時,才會考慮買入一家公司。

更重要的是,曆史反複證明:將短期指數級增長 無限外推 到未來,是一種屢試不爽的錯誤預測方法。因此,麵對這樣的盈利預測,分析師的第一反應是高度懷疑,並且會緊緊捂好自己的錢包。

或許有人會說:人工智能會改變一切!未來地球表麵可能到處都是數據中心,甚至要在太陽周圍建戴森球式數據中心! 但這更像是 頭腦發熱時的胡話,而非理性分析。

2. 競爭風險:高利潤必然引來 分蛋糕者

《亞太投資新聞》在近期文章《英偉達:盈利太高,我選擇回避》中提到:英偉達利潤率極高,但這種高盈利必然會吸引競爭對手,也會促使客戶尋求生態多元化。

分析師完全認同這一觀點,投資者必須正視 競爭加劇 對英偉達盈利預期的衝擊。當前盈利預測的核心隱含假設是:未來 10 年,英偉達的 護城河 不會被真正突破,能像過去兩年一樣持續從行業中攫取高額利潤。但這真的是審慎的假設嗎?

目前英偉達麵臨三大競爭壓力:

傳統芯片廠商的直接競爭:超微半導體(AMD)、英特爾(INTC)等對手正虎視眈眈。有人可能會說 英偉達的CUDA軟件平台壁壘太高,芯片性能碾壓對手,但 10 年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 麵對英偉達的巨額利潤,競爭對手有足夠動力突破技術壁壘、搶奪市場份額。

超大規模科技公司的自研芯片:穀歌(GOOGL)、亞馬遜(AMZN)、微軟(MSFT)等 超算巨頭 都在研發自研芯片。對它們而言,不向英偉達支付高額費用 的動力極強,畢竟自研能大幅降低成本。

夠用就好 的需求變化:2025 年初 DeepSeek 的案例表明,用遠低於頂級配置的算力,也能開發出優秀的 AI 模型。如果市場普遍接受 低成本算力方案,英偉達高端芯片的需求會直接受衝擊。

分析師完全不認為英偉達能輕鬆抵禦這些競爭壓力,但當前股價卻隱含了 英偉達能毫無壓力應對所有競爭 的預期。

3. 能源容量限製:數據中心 沒電可用 的瓶頸

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的暴增,已推高了消費者用電成本,且未來可能進一步加劇,甚至出現 電力不足無法支撐算力需求 的瓶頸。

這可能引發兩個後果:

社會反噬與政策限製:電價上漲等問題可能引發公眾對 AI 的不滿,進而催生政策壓力,導致 AI 項目放緩,直接衝擊英偉達業務。

行業增長停滯:若電力真的出現瓶頸,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數據中心數量將無法增長,英偉達的業務擴張也會隨之停滯。

但當前盈利預測隻假設 未來 10 年一路坦途,完全沒為這些風險留出餘地。

4. 全民基本收入(UBI)可能引發的加稅風險

認同 英偉達未來盈利會暴漲 的人,往往會說 AI 會改變世界。但 AI 推動者常提到的 改變,就包括 大規模取代勞動力 有觀點認為,AI 將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會極其龐大。若想維持社會穩定、避免動蕩,推行 全民基本收入(UBI) 可能成為必然選擇。

但這樣的福利計劃規模將遠超以往任何政府項目,資金從何而來?當前美國政府赤字已達 GDP 的 6%-7%,根本沒有額外財力支撐 UBI,因此 開征新稅 幾乎是唯一路徑。而最合理的征稅對象,就是從 AI 技術中獲利最多的企業 英偉達無疑會成為重點目標。

這會直接威脅英偉達的未來盈利能力,但目前沒有任何分析師在預測中考慮這一因素。在分析師看來,這種重大風險絕不能被忽視。

5. 循環交易:需求見頂的信號?

當前市場還存在一個疑問:英偉達的需求是否已接近峰值?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前麵提到的 盈利暴漲預期 就會徹底落空 畢竟,要實現 10 年增長,現在就不能停滯。

問題的核心在於近期財經媒體頻繁報道的 循環交易,下圖已成為這一現象的標誌性畫麵:

值得警惕的細節包括:

若英偉達 GPU 真的需求旺盛,為何要向 OpenAI 投資 100 億美元,而 OpenAI 又用這筆錢買英偉達芯片?

就算 OpenAI 用這筆投資與甲骨文達成 300 億美元雲合作,甲骨文最終還是會花數十億美元買英偉達 GPU 這更像 左手倒右手。

英偉達為何要為 CoreWeave 的算力容量 兜底,承諾買下未售出的多餘算力?

AMD 為何要給 OpenAI1.6 億股認購權,而 OpenAI 則承諾用 認購權升值的收益 購買 AMD 的 GPU?

關鍵在於:AI 服務的最終客戶是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而非 GPU 廠商或雲服務商。若 OpenAI、xAI、Anthropic 等公司的 AI 服務真有足夠需求,它們完全可以通過收費獲得現金流,無需依賴英偉達、AMD 等廠商的 資助。

質疑者認為,這種 廠商資助客戶買自己產品 的模式,通常出現在泡沫末期 此時真實需求開始枯竭,企業隻能用 creative 手段人為維持需求。互聯網泡沫時期就曾出現過類似情況,而現在的跡象與當時如出一轍。

當前買入英偉達的投資者,必須說服自己 這些循環交易完全沒問題,隻是正常商業操作,但這顯然需要極大的 信仰飛躍。

綜合來看,當前買入英偉達的投資者,需要接受一係列極端假設:

英偉達未來盈利要遠超曆史任何時期,把短期指數級增長延續 10 年,實現商業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

即便上述假設成真,未來 10 年也隻能收回一半投資,最佳情況下回報也平平無奇;

同時還要無視競爭、供應鏈、能源、加稅、循環交易等多重真實風險 這些風險中任何一個爆發,都可能摧毀盈利預期。

顯然,要同時滿足這些條件難度極大。換句話說,英偉達已是 完美定價 的典型案例。用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理論來看,這種情況屬於 脆弱性 上漲空間有限,下跌風險卻極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