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不起,穩定幣並不能幫你一夜暴富

(2025-08-30 02:35:00) 下一個

穩定幣,正在走向風暴中心。

7月,美國簽署GENIUS Act,多家銀行、科技公司計劃發行自己的穩定幣。歐洲的MiCA法規,明確把穩定幣納入金融體係。8月,日本金融廳計劃批準首個日元穩定幣JPYC。香港,8月1日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京東等大企業進入試點。還有報道稱,中國也開始考慮,發行人民幣穩定幣了。

政策,是資本最大的風向標。

於是,到今年3月,全球穩定幣的流通量,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像Circle這樣的頭部公司,一周的穩定幣增發量,就超過了10億美元。Tether持有的美國國債,更是達到了1270億美元,比韓國都多。

為什麽中美歐日,突然之間都這麽重視穩定幣?能吸引這麽多資金,穩定幣有沒有投資機會?如果人民幣穩定幣真的發行,紅利在哪?

是的。很多人一聽到幣的第一反應,就是:能不能像比特幣一樣瘋狂升值,讓我也一夜暴富?

但很可惜,不能。

雖然穩定幣和比特幣一樣,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但它卻不太會出現,今年1塊、明年漲到3塊這樣的投資機會。

因為本質上,穩定幣不是用來炒的,而是用來花的。

為什麽這麽說?

穩定幣,就是法定貨幣的借條

穩定幣,顧名思義,核心就一個詞:穩定。

而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有法定貨幣給它壓艙。

舉個例子。一家機構,比如美國的Circle公司,它要發行1個美元穩定幣,就必須先存1美元的真實資產,比如現金,或者美國國債。

就像你借出一塊錢後,才能拿到一張能在市場上流通的借條。會有人去炒借條,指望它明年升值嗎?不會的。你不會指望今天借100塊換到的借條,下個星期能漲到150塊。

穩定幣,就是法定貨幣的借條。它的價值在流通,而不在增值。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不能升值,那我現在用支付寶、微信就好了,為什麽還要多此一舉,用借條去花錢呢?

02
用穩定幣,能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如果你隻在樓下超市買瓶水,給朋友轉個賬,用支付寶付款,確實簡單。但如果,錢不是付給樓下超市的老板,而是遠在紐約的客戶呢?

那就難了。因為,假如你的錢在上海銀行,但史密斯的錢在紐約銀行。這兩家銀行,誰也沒有在對方那裏開過賬戶,你的錢過不去。

怎麽辦?

你可能需要找個中間人。比如,摩根大通銀行。它可能同時是上海銀行和紐約銀行的合作夥伴。所以這筆錢,就從上海銀行,轉到了摩根大通銀行,又轉到了紐約銀行。

每一次轉賬,都要手續費。加在一起,可能要2-3%。

好像也不多。但如果,你是一家像京東這樣,一年交易額上千億的大企業呢?1千億的2%,可是20億啊。這還隻是錢的成本,走這樣一筆匯款,動不動三五天,匯率波動、時間成本,那更沒法算了。

這個複雜的代理行匯款係統,就是我們常說的,SWIFT電匯。

而用穩定幣付款,過程就會變成:

你通過合法渠道購買相應的穩定幣,發到史密斯的數字錢包裏,幾乎實時到賬。如果有需要,史密斯就會去把它兌換成法定貨幣,中間成本比之前,便宜一個數量級。

穩定幣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它把賬變成了錢。

在傳統銀行體係裏,流動的不是錢,而是債務關係。錢看起來從我的賬戶跑到你的賬戶,其實隻是銀行之間互相打欠條,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你,最後再清算抵掉。而穩定幣跑在區塊鏈上,點一下轉賬,錢的所有權就直接從我變成你,全網同步記賬,不用清算,成本自然低了。

這就是用穩定幣的第一個好處: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商業世界裏,比手續費更貴的,是不信任。你擔心錢打給史密斯,他不發貨怎麽辦?史密斯也怕,自己先發了貨,你不給錢怎麽辦?

過去,這個問題要靠銀行。

銀行要先把買家的錢凍了,給賣家一個證明,你發貨吧,錢在我這。等貨到了,再把錢給賣家。慢,而且貴。那麽點利潤,全被銀行賺走了。

那怎麽辦?還是穩定幣。

通過智能合約,穩定幣就能自己判斷,什麽時候該去哪。

比如,你可以這麽設置:

如果(IF),海關係統裏,出現了這批貨的出關單據;

那麽(THEN),這筆貨款就自動解鎖,支付給供貨商史密斯;

否則(ELSE),如果3個月內,這批貨還沒發出,錢就自動退回。

IF、THEN、ELSE。設置好智能合約,穩定幣就會被代碼鎖定,按照預設操作。這就是穩定幣的:可編程性。

整個過程,不再需要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因為你們信任的,不再是彼此的人品,而是代碼本身。

嗯。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信任。穩定幣的價值,確實不小。

那作為提供穩定幣的人,穩定幣的發行方,又圖什麽呢?

03
發行穩定幣,相當於開了家不付利息的銀行

穩定幣發行機構賺錢的方式,簡單到甚至有些枯燥:

吃利息。

今天,流通在外的穩定幣,總共有超過20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Circle、Tether這些發行公司的銀行賬戶上,躺著超過2000億美元的真實資產。

全世界的用戶,正拿著它們發行的、可編程的借條,在到處交易。

這些公司,當然不會讓這2000億美元閑著,而是在監管允許的情況下,拿去買國債、基金,或者存到能拿利息的銀行。

哪怕收益隻有4%,一年也是80億美元。

所以有人說,發行穩定幣,就像開了一家影子銀行。無償占用資金,不用付給用戶存款利息。

還記得文章的開頭嗎?Tether一家公司持有的美國國債,就超過了1270億美元,比韓國整個國家持有的都多。

某種程度上,穩定幣,已經達到可以撬動國家財政,影響全球金融秩序的地步了。於是,它開始觸碰到一個更敏感的問題:

國際貿易話語權。

04
穩定幣,是下一個國家金融主權的戰場

先看美國。為什麽美國如此積極地,為穩定幣立法?

因為,對美國來說,穩定幣的價值,在於資產。

隻要發行美元穩定幣,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拿美元和美債作為儲備。你每買1塊錢的穩定幣,錢就流向了美國的國債市場。

美元穩定幣,本質上成了美國財政部新的賣債通道。

這還隻是眼前的收益。當全世界的人都用美元穩定幣交易,本質上,就是在數字世界裏繼續用美元支付。

而在國際貿易中,支付即權力。

過去,全球資金流動的係統,叫做:SWIFT。它的總部在比利時,但控製權卻在美國手裏。因為全球跨境結算,超過40%是美元。

2012年,美國就以核計劃為由,把伊朗的主要銀行踢出了SWIFT係統。那年,伊朗的石油出口結算停滯,收入大大幅縮水。2022年,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俄羅斯,俄羅斯的跨境支付成本瞬間飆升好幾倍。

美元穩定幣,還是美元霸權延續的數字化手段。

再看中國。

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占比,本來就不高。這兩年,已經跌到2%- 3%。大多數跨境支付,依然要通過SWIFT。

對中國來說,一旦出現衝突,金融隨時可能受到威脅。

那麽,怎麽辦?

人民幣穩定幣,可能就是答案之一。

對於一個一帶一路上的非洲商人來說,讓他下決心把公司的儲備貨幣,從美元換成人民幣,很難。但是,為了一次和中國的生意,用一次更便宜也更快的人民幣穩定幣結算,嚐試的門檻就低了太多。

就這樣,一次嚐試,兩次嚐試...當越來越多的人,在交易中習慣了人民幣的計價和結算,人民幣的支付局麵,才可能真正被打開。

8月,在香港可能展開的試點,就可能是第一步。讓滿足要求的企業先發行穩定幣,用市場的辦法試試水,也能和內地的資本穩定隔開,確保合規。

總結一下。

美國推廣穩定幣,在於資產,想讓全世界為國債買單;而對中國來說,穩定幣的價值,不在資產,而在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性。

最後的話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那些,關於穩定幣的問題。

1)為什麽中美日,都突然這麽重視穩定幣?

因為這張小小的數字借條,或許不隻是一次科技金融的創新,而是未來全球金融戰場的入場券。

誰能靠它拿到更多支付,誰就能掌握下一輪貿易競爭的主動權。

2)那,穩定幣的機會在哪?紅利又在哪?

穩定幣本身,是用來花的,不是用來炒的。因為錨定了法定貨幣,所以指望它像比特幣一樣升值,幾乎不可能。

所以,機會不在於購買穩定幣本身,而在於做賣水者和服務區。比如,開發企業級數字錢包和資金管理係統,把穩定幣嵌入到供應鏈金融,B2B大宗交易等具體場景中,甚至最先學會使用這套係統、降低貿易成本

當錢的形態被重塑,商業的規則,也必將被改寫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