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正文

再看《鍍金時代》:見證美國的百年變遷

(2025-09-23 09:16:55) 下一個

這次從新港(Newport)參觀鍍金時代的豪宅回來後,我又重新打開了《鍍金時代》。第一次追劇時,因為每周隻更新一集,觀感多少帶點慵懶。這次重看,除了欣喜於豪宅內部的豪華景致,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當時美國社會與今日的巨大差異,也看到了百年來美國在社會、政治與文化價值上的深刻演變。

《鍍金時代》主要展示了“老錢”和“新錢”的對峙。所謂老錢,是指那些繼承家族財富的貴族群體。他們天生享有特權,帶著根深蒂固的傲慢,令人聯想到我們所熟悉的“紅二代”:既然江山是父輩打下的,自然要由其子弟兵擁有守護。在劇中,這些老錢人物浸淫在與生俱來的奢華中,目中無人,對靠實體產業起家的新錢暴發戶不屑一顧。

故事開頭便突出了兩派勢力的對立。新錢雖同樣財大氣粗,但骨子裏仍有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因此他們努力模仿老錢的行事方式。既然你有豪宅,我也要蓋一座更大、更氣派的豪宅以壓倒你。於是,我們看到鐵路航運大亨喬治·拉塞爾(George Russell)與妻子貝莎·拉塞爾(Bertha Russell)搬進了第61街新建的豪宅。劇中室內場景取自羅得島新港的眾豪宅。拉塞爾家搬入之日,對街的老錢們隻能在窗簾後竊竊私語,暗暗感歎。而阿格尼斯·範·萊因(Agnes Van Rhijn)老太更是嚴厲命令妹妹和侄女絕不可與新錢來往,在她眼中,這些新錢們的財富都是不幹淨的(tainted)。

不久,拉塞爾夫人籌備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希望借機結交鄰裏的老錢豪門。然而派對當日賓客寥寥,即便有人到場,也隻是好奇地看一眼房子便匆匆離開。連勇敢的瑪麗安·布魯克(Marian Brook)也隻是偷偷換了衣裳,來寒暄幾句便溜走。這場精心準備的舞會以失敗告終。拉塞爾夫人眼見昂貴的龍蝦盛宴原封未動,心情極度沮喪,卻也更加堅定了誓要打敗老錢女眷、重奪顏麵的決心。

機會很快到來。老錢太太們舉辦慈善義賣會,募集善款幫助貧困母親與孩子。她們親手製作工藝品,在酒店大堂擺攤義賣。拉塞爾先生帶妻子前來,走到一個攤位前,問:你們最多能賣多少錢?攤主答道:大約三四十美元。拉塞爾當即掏出一張百元鈔票說:我全買下,但你必須一小時內將物品送到我府上,同時撤攤。接著,他以同樣方式買下所有攤位的物品。慈善會剛開幕幾分鍾便被告終止,場麵極為尷尬。貴婦們滿心期待的社交盛事被當頭潑了冷水,雖窘迫難言,卻也無法指責,因為拉塞爾的捐款數額遠超她們的預期。拉塞爾夫婦揚長而去,臉上帶著勝利與輕蔑的笑容。在自家府上舉杯時,喬治慶賀終於替妻子解了心頭之恨。

另一條線索是市議員莫裏斯(Morris)的自殺。拉塞爾先生計劃在紐約修建火車站,需要市政府批準。他暗示莫裏斯可提前獲知消息,在法令通過前低價購入股票,從中牟利。然而議會同僚卻故意否決法案,聯手做空拉塞爾的股票,再謀劃日後通過,以此打擊他並自肥。拉塞爾先生識破圈套,決定孤注一擲反擊:他大量買進被做空的股票,穩住市場,反而讓市議員們損失慘重,幾近破產。莫裏斯頂不住壓力,下跪求饒(真實下跪),卻隻換來喬治冷笑與怒斥。此情此景讓觀眾既見識到拉塞爾先生的殘酷,也不得不承認他的狠辣與精明;相比之下,腐敗議員們更顯卑劣,反倒激起觀眾對拉塞爾先生的同情。

劇中也涉及種族矛盾。十九世紀末,黑人雖已擺脫奴隸製,卻仍處於種族隔離中。他們有自己的教堂與餐館,不能進入白人餐館。有一幕,黑人女孩佩姬·斯科特(Peggy Scott)與父親在街頭交談,一對白人夫婦逼停在他們麵前,投以不友善的眼神,直到斯科特父女退到一旁讓路,那對夫婦才繼續前行。

佩姬熱愛寫作,尤其是小說創作。她的作品被出版社接受並邀約麵談時,編輯見到她竟是黑人,不禁大驚。那時“colored”一詞廣泛使用。出版社老板告訴她,若要出版,必須隱藏其colored的身份,匿名出書,僅付一筆版權金;甚至還要求將作品中的黑人兒童角色改成白人。佩姬無法接受。這段經曆揭示了從當年黑人被歧視、隔離到今日黑命貴運動的曆史進程。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才逐步改變了黑人的社會地位。這種提升也惠及其他移民群體,包括我們華人群體,使少數族裔能夠在美國的法律保障下安穩生活。

劇中還展現了女性的教育與婚姻處境。十九世紀末,婚姻大多由父母安排,即使年輕女性追求自由戀愛,最終仍受家族左右。例如貝莎·拉塞爾的女兒格拉蒂絲(Gladys Russell),雖出身新錢家庭,卻在婚姻問題上依舊聽命於父母。因為在那個年代,女人沒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必須依靠丈夫生活,婚配首先要考慮財富與地位。即便是瑪麗安這樣思想開放的女性,她的姑媽阿格尼斯仍堅持為她物色一位富有的丈夫,以保障侄女未來的安全。畢竟瑪麗安雖出身名門,但父親早已敗光家產,她身無分文。若沒有錢,再熱烈的愛情也會快速冷凍。

教育同樣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多接受私塾式教育,學習語言、文學與禮儀,而男性則可進入名校深造。例如拉塞爾的兒子拉裏(Larry Russell)就讀哈佛大學,未來既可發展事業,也可繼承家業;但他的妹妹格拉蒂絲卻隻被期待嫁入豪門,以提升家族地位。十九世紀末,美國已有為數不多的女子學院,但課程多局限於文科與禮儀。哈佛附近的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創立於1879年,1894年獲得正式學位授予權。雖然拉德克利夫的學生自創校之初便由哈佛教授授課,並常與哈佛男生同堂,但她們的學位以“拉德克利夫”名義頒發。直到1977年,哈佛才正式接收女性為本科生,徹底結束了兩校的分隔;1999年,拉德克利夫完全並入哈佛,轉型為“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另一所常春藤大學耶魯大學,也是直到1969年才首次錄取女本科生。在此之前,耶魯一度考慮與瓦薩女子學院(Vassar College)合並,甚至洽談過在紐黑文設立女子校區,但最終瓦薩選擇留在紐約上州,並拒絕與耶魯合並。耶魯於是轉而直接實行男女同校。從今天回望,這些長春藤名校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才向女性敞開大門,而在當時的中國,男女平等的提倡已走在前列。

劇中還觸及性“同誌”群體的處境。阿格尼斯的兒子奧斯卡·範·萊因(Oscar Van Rhijn)是同性戀,雖與伴侶同居,卻隻能暗中來往,表麵上仍尋求與女性結婚以作掩護。他將格拉蒂絲視為理想對象:她單純天真,家族富有,正好掩飾身份。然而當他聽聞拉塞爾可能破產時,又立刻動搖,感覺這個追求對象沒有那麽完美了。

《鍍金時代》通過人物與情節呈現了許多至今仍具意義的社會文化議題,使我們得以理解美國在過去百年間的深刻變遷。從劇中緩緩而來、斯文講究的對白與禮節中,我們仿佛聽到了舊時代的語音在新時代脈搏下的回響。正因如此,這部劇格外值得推薦觀看。對於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的華裔移民而言,它不僅是對美國曆史的審視,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日民主與自由的生活。

2025.9.23 於美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o-tree 回複 悄悄話 你看的是第一季吧?現在已經第三季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