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劇荒,隨手打開了《演員請就位》。看了第一期的上下集,忽然明白了影視圈的“潛規則”生存基礎。
這次來參加的大部分是年輕演員,20多歲為主,也有一些30多歲的。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在自我介紹時提到,自己已經有10年以上的出道經曆。也就是說,這些演員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演戲了。顯然,這樣的機會並非隨便在街上抓一個人就能得到的,大多是通過家長的關係或某種“門路”才能獲得露臉的機會。可以理解,這些從小就有演藝經曆的演員,長大後更容易進入演藝圈,也少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常有的那種窘迫感。
四十多位年輕演員進入大廳後,兩位導師級人物登場。一位是惠英紅,香港演員,前不久剛看過她的一部電視劇,演技依然犀利。另一位是楊曉培,據說是市場導師。兩人一入場就開始“發難”,按照普通麵試的程序向學員提問。然而,第一個問題就讓人驚掉下巴——楊老師直接問:“在座的演員中,有誰動過?”潛台詞是,誰整過容,在臉上動過刀?
看來話題很敏感,房間裏瞬間陷入沉默,大家麵麵相覷,尷尬至極。惠英紅趕緊打圓場,笑著說:“這沒什麽不好意思的,我自己臉上就動過七八十刀,都是因為受傷不得不做。”她光滑的臉確實看不出整容的痕跡。見沒人舉手,楊老師直接指向後排的一位女生:“你站起來,你是不是整過?”女生堅定地搖頭:“沒有。”
我注意到一個熟悉的演員——卜冠今。她在《二十不惑》中表現自然,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現在的她,眼睛明顯整大了,雙眼皮也顯得不那麽自然。然而,她並沒有站起來回應楊老師的問題。
提問這種尷尬的問題,除了有下馬威的作用,實在讓人不解。畢竟,這實在是太私密了。這檔節目的冠名讚助商就是美團醫美。既然節目本身就在宣揚醫美,為什麽還要讓演員們難堪?楊老師自己那一頭“奶奶灰”頭發,不也是為了追求與眾不同的風格嗎?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動”?這種雙標行為,實在讓人反感。
導師們的盛氣淩人,居高臨下,完全是一種“霸淩”的姿態。隨著其他導師入場,這種氛圍愈發明顯。尤其是吳鎮宇,他的普通話磕磕絆絆,卻擺出一副“影帝”的架子。前不久看過他演的一部電視劇,《邊水往事》,飾演毒梟老大,確實出彩。但在這裏,他完全像個小醜,穿著一條肥大的褲子,褲腿裏仿佛能塞進兩個人。點評時,他不是翻白眼就是撇嘴,擠眉弄眼,豪橫做作,毫無對演員的尊重。
相比之下,陳凱歌的表現則得體許多。他尊重演員,點評時也充滿細節,令人信服。而章子怡則顯得過於苛刻,甚至直接對演員大喊:“下去,下去!”這種吼聲實在讓人不適。我不禁想,這些演員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如此訓斥,會作何感想?
這種導師與學員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讓我聯想到影視圈中那些眾所周知的“潛規則”。為什麽很多年輕演員不得不通過某種“交易”才能獲得機會?為什麽很多演員最終選擇與導演或製片人結婚?這種“霸淩”氛圍,正是潛規則滋生的土壤。
更令人不解的是,導師們似乎也無法做到一視同仁。比如,陳凱歌連續給了張百樂三次機會,而另一位唱跳演員卻被章子怡直接吼下台。還有一個女演員,雖然隻有兩個月的入圈經曆,卻因為一封推薦信獲得了行業S級評分。這封信被楊老師當眾宣讀,稱她是“天選古偶”,顏值出眾。然而,導師們對此卻無人反駁,最終給了她與其他演員一樣的B級評分。這種明顯的偏袒,實在讓人質疑節目的公平性。
導師們不斷問演員:“你們為什麽要當演員?”其實答案顯而易見——演員是中國當下最賺錢的職業之一。有名氣的演員拍一部電視劇就能賺上千萬,這是普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財富。雖然陳凱歌說,演員應該從表演中獲得“幸福感”,但如果沒有金錢的誘惑,這種“幸福感”還能存在嗎?
如今,想當演員的不僅僅是科班出身的學生,還有來自唱跳、主持、舞蹈、綜藝等各個領域的年輕人。他們熱情高漲,奔著演藝圈而來,更多的還是為了名利。隻有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大腕”,才有資格回頭談論“幸福感”。
我讚賞這些年輕演員的勇氣,他們敢於在全國觀眾麵前展示自己,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畢竟,以往參加過《演員請就位》或《我就是演員》的學員,大多在後續發展中獲得了更多機會。但我也希望,導師們在點評時能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少一些傲慢和霸淩。畢竟,沒有人天生就會演戲,導師的責任是發現閃光點,而不是打擊學員的信心。
正是這種居高臨下的“霸淩”氛圍,讓我更加理解了年輕演員們的委屈與無奈。為了圓自己的演員夢,他們不得不低三下四,甚至付出身體和靈魂的代價。影視圈的“潛規則”何時才能被打破?或許,隻有當導師們放下傲慢,學員們才能真正“請就位”。
2025.2.22 於美國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