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賣 Put 會不會偏離價值投資?

(2025-09-01 05:10:03) 下一個

段永平有一句話,我一直覺得很受用: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意思是,如果有機會把一家公司整個買下來,你會不會願意?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願意真正擁有它,那就別想著去重倉它的股票。

很多人把股票當作籌碼,隻盯著漲跌。但其實,每一張股票背後,都是一門真實的生意。

比如英偉達,在 AI 浪潮中扮演“賣鏟子”的角色,幾乎成了算力的代名詞;

特斯拉,雖然股價波動很大,但它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上的長期方向依舊清晰;

Meta,這幾年押注 AI 和元宇宙,雖然爭議不少,但在社交和廣告生態上的護城河仍然存在,而且 AI 領域的投入也在逐步顯現成果。

這些公司,我是真的願意長期持有。哪怕股市關上五年,我也能心裏踏實。

賣 Put 會不會偏離價值投資?

前陣子我寫了一篇《一個月賣 Put 收益實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458/202508/25319.html

分享了用現金保證金賬戶賣出認沽期權、收取權利金的經曆。寫完後,我也在想:這是不是和“買公司”的長期投資理念衝突?

其實不衝突,但前提很重要。

賣 Put 的本質是:

如果股價跌到行權價,我要買入股票;

如果沒跌到,我就收下權利金。

很多人把它當作“收租”的小技巧,但風險在於:如果賣在自己不看好的公司上,一旦被行權,就會被迫買下並不想持有的股票。

而我的做法是:

我隻賣那些本來就想買、甚至已經持有正股的公司。

比如英偉達、特斯拉、Meta,這些我本身就有倉位,也願意長期加碼。

這樣一來:

如果被行權,就等於用更低的價格再買入;

如果沒被行權,也沒關係,我手裏本來就有正股,還能多拿一筆權利金,相當於降低持倉成本。

所以對我來說,賣 Put 並不是投機,而是在價值投資框架下的一種輔助工具。

理念和工具,可以統一

價值投資給我的是方向:選擇那些有長期競爭力、願意陪伴的公司,比如英偉達、特斯拉、Meta。

期權策略給我的是手段:在等待合理價格的過程中,收一點現金流,或者在回調時更便宜地加倉。

危險不在於賣 Put 本身,而在於忘了最初的原則,隻為了權利金去賣自己不想擁有的公司,那才是真正的彎路。

我的結論

賣 Put 對我來說,不是背離價值投資,反而是把“買公司”的理念用另一種方式落地。

隻要賣的都是我願意長期擁有的公司,

被行權了,就是打折買入;

買不到,也無妨,我本來就有正股,還能賺取權利金,降低整體成本。

所以,賣 Put 不是捷徑,也不是歪路,

而是價值投資道路上的一件工具。

真正重要的,始終隻有一條:

我到底願不願意在未來五年,安心地和這家公司一起走下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