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鄙人遠沒有龍應台幸運

(2007-01-02 05:09:20) 下一個

鄙人遠沒有龍應台幸運
    -------歐遊雜記之十八       巴頓

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是很幸運的。她一九七四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外文係,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和梅西學院以及紐約國立中央大學英文係。她也曾經在德國的海德堡大學裏擔任過教職。所以,她可以經常遊走在萊茵河的另一條重要支流內卡河[RIVER NECKAR]的岸邊,欣賞深藏在濃鬱森林中的海德爾堡。她可以每天穿過有六個拱形橋孔的古橋,沉浸在神奇峽穀裏那漣漣波光與蒙蒙山色的輝映當中,而不必破費一個歐元的旅遊費用。隻可惜這位女作家整日浸淫在海德爾堡不斷變幻著的白天的奇景當中;她又可以時常徘徊在海德爾堡那如銀河倒懸於深穀般的夜色裏,卻沒有寫作出供人傳誦的詩篇。她似乎終日忙於對歐洲的政治思索當中。鄙人讀了二十世紀末她對歐盟的評論。時過境遷,她的一些觀點,已不能為人所苟同。然而,她文中列舉的一些關於歐洲人的統計,卻吸引了我的注意。當然,她的這些數據與論點都是根據法國《費加羅報》、倫敦《經濟學人》周刊、以及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披露。

論者將歐洲各國間的文化差異劃分為歐洲南北的差異,也就是日耳曼民族,即北歐、英國、德國、荷蘭等與拉丁語係民族,即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之間的差異。

在一項關於民族性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大部分法國人認為德國人的最大特色是紀律嚴明,其次為工作勤奮,再次才是好客;而大部分德國人則認為法國人的最大特色是好客,其次是傲慢,再次是膚淺。在講究紀律的日耳曼人眼中,“內舉不避親”是一種腐敗;然而,在講究好客、重感情的法國人眼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則為天經地義的事情。

越往南走,到意大利,文化越傾向於以族群家庭,以人情為中心,講關係,講感情。越往北走,到丹麥、瑞典,文化越傾向於公民社會,以社區、公益為中心,講公平,講自律。南人認為北人沒有感情,呆板;北人則認為南人沒有效率,而且腐敗。

更有趣的是,一半以上的法國人不知道德國總理是誰;而一半以上的德國人則說不出法國總統的名字。大部分法國人認為法國比德國民主;而一半以上的德國人則認為德國比法國民主。

隻有一點,德國人與法國人意見完全一致,那就是大多數法國人與大多數德國人都同意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龍應台稱,這卻是讓所有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最坐立不安的一種同意。別人的這種不安使又高又胖“素行不良”的德國人更加不安。

而據鄙人所知,這種歐洲南北的文化差異,在德國內部,也可謂經緯分明。德國北部的普魯士人,個性陰沉,有板有眼,喜歡打仗;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人則個性豪放,不拘小節,身穿皮衣褲,喜歡端著冒泡的啤酒杯相互高談闊論。可是,有禮貌、準時、好客、喜歡組織俱樂部搞慶典活動等等,則是德國人共同的特點。古諺語稱:“一個德國人可以成為哲學家,三個德國人就成一個俱樂部了”

鄙人貧苦農民出身,也沒有讀過幾年書,當然就遠沒有龍應台博士那麽幸運了。自己掏腰包旅遊不算,由於參團旅遊,一個陰錯陽差,又與神奇的海德爾堡失之交臂了。鄙人又沒有扭轉乾坤的本事,隻好坐在那位一直板著臉孔、似乎欠他太多而還他太少的意大利司機的奔馳大巴上,悻悻然地與大家一起離開了法蘭克福。

我們的德國奔馳大巴正在點綴著教堂的尖塔頂的德國原野上穿越。我們駛過緩緩地流著的河流,穿過遼闊的綠油油的肯定豐收的玉米地。我們經過紅色屋頂的藏著無可挑剔的幸福的美麗村莊,還有那蔥鬱的高高的樹林,一直向巴伐利亞的首府慕尼黑進發。好客又豪爽的巴伐利亞人正端著啤酒杯在家門口等著我們呢。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圖說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也有一條母親河叫阿諾河[b0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