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了解了佛學的一些知識,自然也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原始教義的理解上看,佛教意在“覺悟的教育”,即是宗教又是哲學,既不是宗教又不是哲學。暫且將這些頗為燒腦的名詞和概念放下,就自身而言淺談一些對信仰的理解和認知。
我接觸並接納信仰的初衷是為了自己,信仰的行為最終歸結為依靠自己,是一個貫穿一生的實踐過程。真正的信仰者不是在方便的時候追求信仰,麻煩的時候放棄信仰,或者把信仰當作是趨利避害的擋箭牌。信仰是由內至外,由知而行,由己到人的自然過程,這一點和儒家思想不謀而合,簡單兩字概括,就是“真誠”。大多數沒有信仰的人對信仰者的態度基本上是,“我不信,但是我尊重你,所以請你別以此來煩我”。這就是我以前的狀態,出生於中國大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圍下長大,覺得既然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不了神的存在,那一定就是不存在。但同時又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就是誰也證明不了神的不存在。所以當非信仰者與信仰者進行實質溝通,需要有共識才能完成合作項目的時候,比如文化傳播,教育後代,政策製定等等,就會很容易牽扯到信仰,導致一方覺得另一方是白癡,甚至封建迷信。對於解決這樣的矛盾,非信仰者勢必要認知到神存在的可能性,信仰者也必須先認知到神不存在的可能性,不管這些可能性有多麽的微乎其微。
信仰過程本身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存在,所以信仰允許無條件的隱匿和沉默。群體性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會幫助個人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理解教義並付諸實踐,但最終還是要靠個人的修行。弘揚宗教信仰是信徒心中的夢想,但我更傾向佛教的隨緣和信仰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是說,該來的就會來,該懂時就會懂,有感於道家的智慧,禪宗的靜默,和佛教的覺悟。
我也堅信身體會受到心靈的影響,不但是自己的心靈,還會收到他人心靈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奇跡也都是一些療法。當信念可以治療,就是一種奇跡。所有關於信仰和哲學的思考,都會自然而然的幫你慢慢建立起關於自然、宇宙、和生命認知的框架。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需要判斷解決,乃至做決定付諸行動的時候,這個框架就會顯現。所以這也是為什麽做為一個理工女對哲學宗教藝術居然有這麽大的興趣,也是因為太實用了!真實不虛。然而,我從信仰中最大的收獲還是學習的過程。閱讀使你更豐富,討論使你更成熟,而寫作會讓你更精準。尤其是探索哲學話題的時候,觀察哲學家是如何從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去追溯宇宙的本質和人性的真相,高屋建瓴,啟發我們從更長遠,更寬廣,更深邃的視野去看待世界,非常震撼。尤其是這種學習完全不是為了名次、證書、學位或等級,更是樂在其中,天馬行空。
尼采筆下深刻的人生哲理,“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 就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裏所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好有力量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