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經常有朋友趁假期去日本旅遊,七年前當我首次來到這個國家的時候,同樣被她的名勝古跡,美食美景,精致細致,乃至輕聲細語,微笑勤勞所打動。每到一個地方,除了看景拍照打卡之外,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對當地老百姓生活藝術及實踐的觀察。細細品味,回味無窮的同時,居然會慢慢地受其影響。在日本,“物盡其用“和“長效設計”則是兩個最主要的感悟。
下了飛機就會感覺這個國家注重幹淨整齊,可奇怪的是根本沒有什麽豪華奢侈,金碧輝煌的裝修。其中一個細節引起我的注意,很多折角的地方設計成圓弧曲線,大大降低了清潔的難度並且不易落灰藏垢,還有地磚勾縫采取比較中性的顏色,材料選擇上也盡量做到低成本維護。這種“長效設計”所具有的前瞻性不僅僅隻顧及到作品“新”時的風光,同時也考慮到“舊”時的體麵。這個觀察在後來幾天的行程中也得到了證實,國家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必須在空間上多做功課,經常要在螺螄殼裏建道場,而“負責任的設計”則幫助普通大眾重塑消費理念,進而重歸誠實、克製、友善及可持續性。
在京都的日子裏,我們住在清水寺附近的一所民宅,民宅裏很多區域是共享的,所以就有了機會東摸摸西看看。去過日本的估計都會有感受,寺院裏有的柱頭像是打了補丁,據說這是文物修繕時的舊物利用;城市、鄉村的房屋經過一代一代的簡單修繕繼續住著。這所民宅裏也會看見一些明顯年代久遠的物件。舊物倒不新奇,感動的是每件舊物都被打理的幹幹淨淨且運行良好。在我所到過的國家和區域,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日本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了。舊物在我心裏的位置自從那兒以後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喜歡日本的寺院,粗粗大大黑黑的木柱子,古建築保護做得相當盡心盡力。一日在廊下小憩,偶遇成群的學生們前來參拜學習,幾名小朋友興衝衝地跑來,很努力地用英文問老公,在日本什麽給他印象最深刻,老公毫不猶豫地回答“Mountains"! 至今還記得孩子們天真而又誇張的模樣,看來好像很意外!原來除了壽司和櫻花,還有mountains!
Pancakes 博主火眼金睛,透過現象看本質,很讚!
“誠實、克製、友善及可持續性”的確道出當今日本社會的精髓。
確實,你如果舊的東西還是繼續用,而不是用過幾次就扔,人們會說,都像你這樣,經濟就沒法發展了。
希望哪個聰明的經濟學家能創造出一種不依靠過度消費也能使經濟增長的模式。
您說到的這些都是我也一直非常讚賞的。
但我在這個社會住了幾十年,而您隻是來玩上幾天,卻觀察的那麽細微、到位,真是有靈性和感悟力強的知性之人。
這個社會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就是,無論是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抑或是物品設計,它能夠將實用、功能、素樸、簡潔、典雅、高貴,和諧的溶合在一起。令人在享受方便和實用之餘,
還能夠非常的賞心悅目,讓人時時有那些意想不到的感動。妙哉!
高速公路上的SA,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特別是它的廁所、自販機、垃圾箱等等。
如果家具折角的地方設計成圓弧曲線,雖然多一道工序,但能避免把腿撞傷。
過去中國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說法。
我至今認同這一理念。
可惜在歐美,人工太貴,修一樣東西,比買一件新的還貴,所以以上做法變得不現實了。
(修補要人工,而造新東西用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