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內的臥龍山,始建於公元前490年。南朝梁任昉《述異誌》卷上記載:“吳既滅越,棲勾踐於會稽之上,地方千裏。勾踐得範蠡之謀,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於外而館賢士。今會稽山有越王台。” 按《越絕書》的說法,其規模很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唐詩人李白遊越州時,曾寫《越中覽古》:“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唐時,越王台的衰落,由此可見一斑。
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知府汪綱在舊址上重建越王台。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知府俞卿看到府治久圯,便在舊基上重建,把大門易為洞門,成為今日越王台的台基。之後,又在洞門上建樓,為重簷歇山頂,氣勢雄偉。乾隆《紹興府誌》中把此處取名為“府頭門”,此乃今日越王台之前身。
1937年,民國時期著名的抗日縣長賀揚靈出資重建越王台,同時也修複了越王殿和文種墓。據說,賀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第四十一世孫,也是武漢三才子之一,著有《古詩十九首研究》等。1935年,賀揚靈出任紹興縣縣長,浙江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等職。1942年,任浙西行署主任的賀揚靈還參與救助了參加杜立特特別行動(空襲東京)的大部美軍飛行員。1945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行轅主任的賀揚靈,出席了在浙日軍的受降儀式活動。
1939年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以清明節探親祭祖掃墓為名繞道浙江,於3月28日輾轉千裏來到紹興。 當晚,在龍山越王殿(今府山公園越王台裏)舉行的紹興各界人士參加的大會上,周恩來發表了演說。他在演講中不時以紹興先賢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為例,激勵大家發揚民族氣節,進一步團結抗戰到底。同年,越王台連同越王殿均遭日機轟炸被毀。
1981年,紹興市政府利用原來的磚砌台基,重建越王台。台上新建五開間單簷歇山頂水泥仿木結構,通麵寬23米,進深12米,四周有回廊。建築雄渾,氣象開闊,為越州城內登臨之勝。新修建的越王台為五開間單簷歇山式建築,上麵懸掛著書法家沙孟海所書“越王台”三字匾額。台上還有明代文學家徐渭的一副對聯:“八百裏湖山知是何年畫圖;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台。”“八百裏湖山”指的是鑒湖,而越王台側長期是紹興府衙所在地,故稱“十萬家燈火”之歸宿。
宋《寶慶會稽續誌》載:“越王台,按《祥符圖經》雲,在種山東北,種山蓋臥龍山舊名也。” 臥龍山,後因文種葬於山上,所以又稱種山。現在也稱府山。《東周列國誌》第八十回有這樣的描述:“勾踐心念會稽之恥,欲立城於會稽,遷都於此,以自警惕,乃專委其事於範蠡。蠡乃觀天文,察地理,規造新城,包會稽山於內。西北立飛翼樓於臥龍山,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外郭周圍,獨缺西北,揚言:‘已臣服於吳,不敢壅塞貢獻之道。’實乃圖進取之便。”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今江蘇太湖椒山)。勾踐派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向吳求和。越王勾踐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範蠡,開始秣馬厲兵,為複仇做準備。《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後範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臥薪嚐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踐通過臥薪嚐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位霸主。
破吳後,文種對勾踐仍忠心耿耿,而範蠡卻早已看透。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文種,字子禽,越國大夫,是越國為數不多的治世能臣。其死後葬於臥龍山上,因此此山也被稱為種山。《越絕書》記載:“種山者,句踐所葬大夫種也。”《吳越春秋》亦載:“越王葬種於國之西山。” 墓為圓形,下為石砌,上為封土。墓前有碑,上書“越大夫文種墓”,有單簷歇山式碑亭。
多年前去上海金山石化公差。周末閑來無事,遂決定去上海周邊旅遊消遣。嚐聞紹興古城,人傑地靈,特到會稽一遊。曾登臨紹興市越城區府山公園之古越龍山。越王台上,憑欄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吳越興衰,近在眼前。終有感而發,遂賦詩一首。
五律 登越王台懷古 (平水韻)
勾踐龍台峙,姑蘇王氣收。
臥薪礱越甲,嚐膽斷吳鉤。
潮浸子禽塚,苔沉範蠡舟。
興亡多少事,不盡海東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