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事回首之秋日登洪都滕王閣

(2025-07-16 19:18:15) 下一個

Picture, Picture

滕王閣,矗立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這座名樓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赴九江出差,因廬山機場規模所限,隻能先飛抵南昌。為此,我特意在南昌多停留一日,隻為瞻仰這座心儀已久的千古名樓。 

滕王閣之名,源於其締造者——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他於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封於山東滕州,史載其“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卻“精通音律,善書畫,頗具藝術才情”。他在封地“宏建衙宇行宮,並以其封號命名為滕王閣”,並營造園林,使滕城成為“蓮花城”。 

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駕崩。《舊唐書》載:“太宗崩,集宦屬燕飲歌舞,狎昵廝養。巡省部內,從民借狗求罝,所過為害,以丸彈人,觀其走避則樂。” 繼位的高宗李治對此極為不滿,以書切責曰:至親,不忍致於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對其彈弓戲弄路人之事亦耿耿於懷。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被遷蘇州刺史,次年(公元653年)貶為洪州(今南昌)都督。他仍不改本色,帶著一班幕僚及歌伎終日飲酒作樂,並於章江、廣潤門間丘岡之上築閣,既可飽覽山川之秀,又可欣賞歌舞之樂,此即後來的滕王閣。高宗對其厭惡更深,一次賞賜諸王時,賞給各位親王的都是彩綢五百匹,唯獨賞給滕王兩車麻繩,並調侃道:“滕王錢帛已很多,不需要賞賜,兩車麻繩讓他做穿錢的繩子。” 

其在洪州的荒唐事更甚。《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載:“官屬妻美者,紿為妃召,逼私之。嚐為典簽崔簡妻鄭嫚罵,以履抵元嬰麵血流,乃免。元嬰慚,曆旬不視事。” 唐人張鷟的《耳目記》記載更詳:“唐滕王極淫,諸官妻美無不嚐偏。詐言妃喚,即行無禮。...鄭氏取一隻履,擊王頭破,抓麵血流...王大慚。旬曰不視事。” 此事令其聲名狼藉。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再將其貶為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在偏遠之地,他依然按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即第三座滕王閣。在此,他潛心畫蝶,日夜揣摩,苦練畫蝶之法,終有《滕王蛺蝶圖》傳世,被尊為“滕派蝶畫”鼻祖。歐陽修《六一詩話》提及:“滕王元嬰...惟《名畫錄》略言其善畫,亦不雲其工蛺蝶也。又《畫斷》雲:‘工於蛺蝶。’” 宋人陳師道《題明發高軒過圖》讚曰:“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元嬰去世。他曆經四朝皇權更迭而得以善終,其放浪形骸或為一種“韜晦之計”。 

滕王閣初建時聲名不顯,其真正名揚天下,始於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驚世之作。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於重陽節在重修後的滕王閣大宴賓客,欲使其婿吳子章作序揚名。吳子章先期撰好序文,以便當眾誇耀。孰料在眾人假意謙讓間,王勃卻提筆而作,一蹴而就。 閻公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覺亦是老生常談;至“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則沉吟不言;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出,閻公乃拍案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並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這篇《滕王閣序》被譽為中國駢文史上最後一座高峰,滕王閣自此光耀千秋。世人皆知王子安之《滕王閣序》而不知有其它者也。王勃當時正赴交趾(今越南)探望因己獲罪被貶的父親,不幸在歸途“渡海溺水,浮而卒,年二十有六”。 

此後,滕王閣成為文脈所係。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閣新修成,王緒作《滕王閣賦》,王仲舒作《滕王閣記》,與王勃序並稱,惜賦、記已散佚。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第四次重修時,時任袁州刺史的韓愈寫下《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文中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江之美,而滕王閣獨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往吾憂。” 雖終未登臨,此文亦為名閣增輝。 

滕王閣這座曆史名樓命運多舛,曆史上屢毀屢建達二十九次之多。 

宋大觀二年(1108年),知府範坦重建,丞相範致虛《重建滕王閣記》載: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修,“閣高五丈六尺”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禦史陳洪謨重建,吏部尚書羅欽順《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 

清代更是火災頻仍:康熙十八年(1679年)毀於火,安世鼎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焚,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再遭大火,巡撫張誌棟重建。 

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圍南昌,滕王閣被燒成一片灰燼 

光緒末年(約1908年)再遭火焚,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然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 

最後一次損毀在1926年,北洋軍閥鄧如琢為阻革命軍,用大火將城樓給燒了,大火連綿三日。處在章江門外的滕王閣也終焚化為灰燼 

滕王閣的重生在新中國。1942年,建築大師梁思成與助手莫宗江考察時繪製了《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1957年,江西省確定以此為基礎重建。現今的滕王閣於1985年落成,主閣高57.5米,采取“明三暗七”格式,巍然屹立於贛江之濱。 

登樓遠眺,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豁然眼前:西山橫翠,南浦雲飛,鷗鷺翱翔,江流浩渺,城郭萬家。自然與人文在此完美交融,遂成此詩以記登臨: 

《五律》秋日登洪都滕王閣 平水韻 
飛甍透碧嶂,鬥拱接蒼穹。 
孤鶩裁波綠,斜陽入水紅。 
窗開澎澤闊,簾卷楚天空。 
檻外濤聲,江天萬裏風。 

滕王閣的傳奇,起於一位荒唐親王的逸樂之築,成於一位天才詩人的不朽絕唱,曆經千年烽火洗禮而涅槃重生。每一次重建,都是對那份穿透時空的文心與壯美江天的深切致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