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個美國人

(2025-05-22 19:52:12) 下一個

這一周,與三個美國人的交集,讓我對當下的美國社會有了更直接、更細膩的體會。

 

周二清晨,我乘上比平日更早一班的公交車前往市區。天剛亮,街道還未喧囂。我想借此機會在上班前走一段路,既鍛煉身體,也享受一下城市清晨的陽光。一路上,我邊走邊用手機拍攝街角、公園、建築——這些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柔和的風景。

走到銀行大樓門前,我站在人行道上,舉起手機拍攝這座熟悉的辦公樓——高聳、莊重,在朝陽中透出一種沉靜的力量。正拍著,一位中年白人保安走過來,語氣強硬地製止我:“這是銀行的私有財產,你不能拍照。”

我解釋說:“我是銀行的員工。”

他立刻回敬道:“那你更應該知道這是不允許的。”

我不再與他爭辯,默默刷卡進樓。上到辦公室後,我心有不平,便詢問ChatGPT——在美國,是否真的不能在街邊拍攝包括銀行在內的建築?它答道,根據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在公共街道上拍攝建築物是合法的,包括銀行這樣的機構建築。

 

於是我明白,這不僅僅是對規定的誤解,更可能是出於一種刻板的偏見:當一個亞裔站在街頭拍攝,某些白人眼中,便多了幾分“可疑”。在這個國家,膚色仍舊是一麵鏡子,折射出不同的人生體驗。

 

第二天,在公交車站,我遇見了一個熟悉的麵孔——一位金發女士。她今天過六十七歲生日,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秘書。我們時常在車上並肩而坐,談天說地。她有著一種溫和的幽默,喜歡講些家常瑣事,笑聲爽朗。她還在用一部老式的滑蓋手機,每次看她笨拙地點著鍵盤發短信,我總忍不住微笑。這份老派,也讓她顯得格外真實和親切。

 

她代表的是另一種美國人——友善、包容,生活簡樸而自足。

第三位美國人,是我辦公室的午餐朋友。他屬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夫妻二人皆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有三個兒子,還有兩隻狗一隻貓。今天下班時,他隨口問我:“今晚七點半有空嗎?來家裏喝一杯吧。”

我如約而至。他家燈火通明,一家人正在為二兒子的十二歲生日切蛋糕,屋裏彌漫著巧克力的香氣和笑聲的回響。我被他們的熱情招待感動,孩子們歡快地圍著母親,而母親則一邊陪他們看電視,一邊幫小兒子換頻道。那是一種歲月靜好的畫麵——不張揚,卻溫暖。

我和同事在另一個房間喝啤酒閑聊,一隻毛發柔軟的大狗蜷在我的腳邊,而另一隻則站在窗前,目光警覺地盯著外麵的動靜。兩隻狗的性格迥異,卻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這讓我想,人亦如此,即使差異巨大,隻要有愛與理解,也能和平共處。

當有人走過窗外,兩隻狗同時叫了起來。這一刻,它們又那麽相似。就像我們,外表各異,性格不同,但在某些瞬間,我們也會為了相同的情感發聲。

我看了看表,快九點了。愉快的時光總是悄然流逝。我向同事一家告別,帶著一點微醺,一點感慨,走入夜色。

 

這一周,三個美國人,三段相遇,讓我再次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是膚色、國籍能決定的,而是由彼此心中那一點點善意與偏見、一點點真誠與距離構成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