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個大早趕去鯨灣港(walris bay) 出海看海狗。鯨灣港是納米第二大城市,人口10萬人,是納米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B2公路的終點。鯨灣是個得天獨厚的天然港灣,有一條長達10公裏的鵜鶘沙堤(Pelican Point sand spit)阻擋大西洋的風浪,灣內風平浪靜。早在1487年,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的那次探險,曾在鯨灣停留。之後的幾百年,鯨灣一直是歐洲至好望角的中間站,但沒有被殖民。1884年,英國開普敦殖民地收編了鯨灣港,1910年,南非聯盟成立,鯨灣港成為南非一部分。1911年,德屬西南非洲和南非就鯨灣港的主權發生爭執,後達成協議,明確了鯨灣的邊界線。一戰開始,鯨灣港被德國殖民地政府占領,但很快被南非搶回。一戰之後,鯨灣港和德屬西南非洲一並交與南非委任管理。1990年,納米獨立,但是鯨灣港和企鵝群島等到1994年才回到納米。鯨灣港之所以被各路勢力搶來搶去,它的確是個香餑餑。它是非洲西南海岸最大最好的深水港,是西南非洲各國進出口貨物的重要港口。2019年,納米政府和中國港灣集團公司合作,建造了一個新的集裝箱碼頭,港口的年吞吐量從35萬個集裝箱達到了70萬,還建了一個郵輪碼頭。
港灣停泊了不少各式各樣的船隻,還有一個龐大的海上平台。我們是第一批出海的遊船,今天沒有霧,又是個豔陽天。我們人還沒到上船,幾隻碩大的白鵜鶘(the great white pelican)就在碼頭上歡迎我們了。它們站在碼頭的木棍的頂端,飛來飛去。鵜鶘好漂亮,一身雪白的的羽毛,紅眼睛,粉色的喙,嫩黃的嗉囊,粉色的短腿,走起路來八字步一搖一擺,可飛起來十分優雅。鵜鶘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飛鳥之一,公鳥平均體重9-15公斤,展開翅膀可達220-360公分,這個尺寸和我們在坦桑看到的禿鸛不相上下,不過鵜鶘可比禿鸛顏值高多了。鵜鶘最獨特的部位是它的喙,上層長長尖尖的好像一把刺刀,下層是伸縮性極強的喙囊,這可是它捕食的利器。鵜鶘捕魚的時候,喙囊張開,像漁網一樣連魚帶水吞到囊裏,然後擠壓喙囊,濾去海水,魚便下了肚。看到我們上了船,一頭海狗從水裏爬到船上,鵜鶘亦步亦趨跟著我們,看樣子它們是訓練有素。這兒的海狗身上有毛,叫做毛皮海狗(brown fur seal)。它憨頭憨腦的樣子和溫哥華的harbor seal (海港海豹)差不多,不同的是毛皮海狗的耳朵有外耳,而海豹的耳朵是兩個洞。
我們的導遊叫Peter,他退休多年,導遊是他的愛好。Peter給我們介紹了鯨灣港的曆史,提起納米獨立後,鯨灣仍屬於南非,這給當地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一天之內要出入境幾次。灣內有很多浮漂,Peter介紹那是人工養殖的生蠔,因為本格拉寒流(又是本格拉)的影響,納米西海岸包括鯨灣一帶浮遊生物豐富,養殖的生蠔質量高成熟期也短。它們一般10-12月就可以收獲了,而其它地方的生蠔需要3-4年才能收獲。
Peter介紹的時候,鵜鶘和海狗都在耐心的等著,我們時不時撫摸它們光滑的羽毛和皮毛,它們也不惱,走開而已。船上工作人員開始喂食,他說一定要把魚提在空中然後讓魚掉到海狗的嘴裏,要不然你的手指頭會變成它的食物。鵜鶘安安靜靜地站在一邊等著,海狗吃漏了一塊,它才去吃,看樣子進食的次序不能亂。Peter說這條海狗已經被喂了不少魚了,不餓,應是個熟客。船開了一段時間,靠近了鵜鶘沙堤,哇,上麵密密麻麻地躺著好多海狗,聒聒哇哇吵著,得有幾千頭吧。導遊說我們不能靠得太近,以防太多的海狗同時上船,我們小船會翻的。它們一天得吃多少魚呀!我們感歎道。小插曲,大多數國家禁止獵殺海狗/海豹,隻有九個國家例外,包括加拿大和納米。在納米有執照便可以獵殺海狗,目的一是得到小海狗的皮(奢侈品),二是得到公海狗的生殖器入藥(春藥,不知道哪個國家的偏方),三是控製海狗的數量(它們太能吃魚了)。
灣裏海鳥很多,除了白鵜鶘,我們還看見了海鷗,火烈鳥,鸕鶿鳥,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水鳥。我們隻知道觀鳥,而有生意頭腦的德國人(Adolf winter)卻看到了商機:1937年,他在灣內建了一個4平方米的木平台收集鳥糞,經過多次擴建,這個平台現在有17000平方米,被稱為鳥島(bird island)。海鳥糞是質量極高的有機化肥,富含氮磷鉀,這個鳥島的海鳥糞質量尤其高,因為不含沙土。近一百年過去了,這個鳥島生產海鳥糞繼續出口歐洲。Peter介紹說鳥島的氣味比較大,有人曾提議將它取消。很多火烈鳥站在島上休息。
科普一下,大家可別小看海鳥糞,19世紀它可是全球炙手可熱的一項戰略資源,號稱白色黃金,淘海鳥糞熱不亞於美國東部的淘金熱。它是高效的化肥,製造火藥也需要它。1879-1883年硝石戰爭(the Nitrate War)就是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為爭奪海鳥糞和硝石資源而引起的。世界上海鳥糞資源主要集中在秘魯和納米沿海地區,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點:沿海,降雨量極少,這種幹燥的氣候有利於鳥糞的保存和積累,使得鳥糞中的養分不易流失。
鯨灣港和企鵝群島在納米獨立4年之後才歸入納米的版圖。為什麽單單這兩個地方會得到特殊待遇?剛才提到鯨灣港的價值在於它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風港,而企鵝群島散落在納米西部沿海,無人居住,它們的價值則是豐富的海鳥糞資源和周邊的鑽石資源,據說有的島上海鳥糞深達7米。所以英國人先下手為占領了這兩個地方。自打人類發明了人工合成化肥,海鳥糞在20世紀之後慢慢地式微了,不過隨著有機食品的流行,海鳥糞近年來又開始時髦起來。
中午遊船提供午餐,有香檳還有生蠔。生蠔有點鹹,下次吃的時候得記得把第一澆汁水倒掉。
第十七天下午: 三明治海灣
下了船,立馬開始第二個節目:參觀三明治海灣,三明治海灣離鯨灣港80公裏左右,是納米布沙漠的一個景點。
海邊的路沒有級別,D都算不上,就是沙灘。經過一個鹽場,大片大片粉紅色的鹽田,十分嬌豔。網上查了一下,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杜氏鹽藻在高鹽度條件下大量繁殖並產生β-胡蘿卜素,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紅色。製鹽流程很簡單,海水自然蒸發形成海鹽。
越野車有時在沙丘中穿行,有時沿著海邊行駛,一邊是綿綿的沙丘,一邊是無邊的大西洋,景色壯觀,很快我們到了目的地。我們的車跟在其它兩個車的後麵,在一個高高的沙丘坡死火了。司機試了好幾次,開足馬力往上衝,可就差一點點了,上不去。這情景似成相識,OMG,難道我們這次要來一個沙漠大救援?司機不慌不忙,退下來,把車胎氣放了一些,然後一鼓作氣,再來,過了!上了高坡,看到另外一幫遊客的車也陷在沙裏,另一輛車正在用纜索把它拉出來,看樣子納米的司機準備充分。我們下了車,在旅長的耐心執著的勸導下,拖了鞋和襪子,和沙漠近距離接觸。
納米布沙漠是世界最古老最幹旱的沙漠之一,有近8千萬年的曆史,它位於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跨越安哥拉,納米和南非,長2000多公裏,主要位於納米,當地納瑪語(Nama)意思是什麽都沒有的地方。納米布的形成有幾個因素:一是本格拉寒流(又是本格拉的罪過)流經納米西海岸,冷卻了沿海空氣,降低了其保持水分的能力。二是納米布位於亞熱帶高壓區,受哈德裏環流圈(Hadley circulation)的影響,幹燥穩定的空氣在這個區域下沉,導致幹旱少雨的氣候。三是納米東部中部的高地形成雨影效應,來自東部的潮濕空氣在迎風麵形成降雨,而背風麵(納米布的一麵)則降雨稀少。
科普一下,哈德裏環流圈是指赤道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熱空氣上升到對流層,然後向兩極方向移動,一路冷卻後變得很幹燥,在南北緯30度(亞熱帶高壓區)附近下沉,下降過程中變暖變幹,導致這一帶的天空大都晴朗無雲降雨稀少,世界上大沙漠都分布在這個緯度附近。下沉的空氣到了地麵後向赤道方向移動,完成循環。在納米布區域,下沉的幹燥溫暖的氣流和地表被本格拉寒流冷卻的冷空氣相遇,這便是骷髏海岸著名的濃霧。
我雖然在屏幕上在書本裏見過沙漠,但近距離接觸還是第一次,一下子被納米布的虛無(nothingness)震撼了。視力可及都是連綿不斷的土黃色的沙丘,千回萬轉,除了我們之外不見其他人,鮮有人類或者其他動物的痕跡。地麵的沙波紋一層連一層,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乍看好像有一定的規律,但細看卻無法找出圖樣。問隊友沙波紋像什麽,有的人說像大海的波浪,有人說像湖麵的漣漪,我覺得最好的形容是加拿大作家Michael Ondaatje在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小說的描述,Ondaatje把沙波紋比做狗的上顎,為此我特地把手伸進我家狗狗的嘴巴裏,不得不說,比喻的確很形象。抓起一把沙,上一次這堆沙感受到人類的體溫該是什麽時候?昨天?去年?10年還是1萬年?而這堆沙是什麽時候來到三明治海灣?是一百萬年?還是1千萬年?麵對如此古老廣柔的沙漠,我們隻是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罷了。
這兒的沙丘和沙灘連成一體,坐在高高的沙丘上,大西洋是一如既往的海軍藍,藍得深邃迷幻,而天是一如既往的天空藍,藍得純淨透明。地平線附近的天空藍色淡一些,而大海的藍色則深一些。一邊是藍色係列的天空和大海,一邊是土黃色係列的沙丘,互補色,看起來特別舒服。愛好攝影的隊友們如同掉進了蜜罐裏開心的哢哢哢。大家出來度假,海邊和沙漠都是容易出大片的地方,那是因為單一的主色調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可以變幻出各種豐富的光影和色彩。當沙丘和大海同框的時候,即使是攝影小白如我的隨手拍效果都很不錯。
司機帶了香檳和小吃,納米的生蠔也是標配,我們幾個滄海一粟一起舉杯慶賀,讓納米的藍天,納米布的沙丘和大西洋見證我們這一刻快樂時光。
酒店叫做iris boutique hotel,很小,但位置特別好,正對鯨灣的瀉湖,這裏是大批火烈鳥棲息的地方。晚餐是另一家海邊餐廳,生蠔不能錯過,一樣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