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

眼外眼內皆視線所及。眼外的世界多少真?眼內的自己看得清?
正文

隨筆 50

(2025-11-21 10:09:44) 下一個

想與不想,要把握想的限度,時間的限度、想的深度。想而不做,不如不想;想而想做但不知如何下手,可能須要時間的沉澱、多方參考,也可能邊做邊學怎麽做;想而去做,可能一時衝動,可能覺得時機到了,也可能已經深思熟慮又或者邊做邊學。想,想著做了的得失、別人的眼光、自己輸不起的心態,於是乎再想想,但是別二十想到四十,繼續擔憂別人的眼光、自己輸不起的心態,然後從壯年想到老年,跟自己說輕舟已過萬重山、越過山丘,才知道沒時間等候。

記得在私人學校重讀高中時,一位教英文理解與寫作的老師在教課講述時說了一句話,大意是:“you are no body, 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反正你現在誰也不是,你還能失去什麽。”當真是金玉良言,無論讀書、工作或做事,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肯去試試還有機會,完全不試就一點機會也沒有。比如對列明的工作條件連百分之五十也沒有達到,沒有該工作要求的工作經驗隻有一紙文憑,結果筆者居然有應征的機會,當然,完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應征時一問三不知,競爭力太低而出局可想而知。重點是姑且一試,可能獲得應征機會。筆者後來逐漸知道,越是符合工作條件,競爭力越強,減少浪費應征時兩方的時間。

換工作多了,應征的次數隨之增加,你大致可以想象應征時可能問到的問題而早做預習,那麽發出的求職信或電郵可以大量減少,雙方省時省事,也算熟能生巧吧。有時候,在新的工作剛開始的一個月,你會接到叫你去應征的電話,客氣的答複對方你已經上班了,虛榮心的滿足還是有一點點的。

競爭力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工作經驗努力累計出來的。知恥近乎勇讓人學習再學習,當然,填滿人生的日子,工作比例占了大部分,到後來你可能冒出一個問題,人活著是為了工作或者說你到世上走一遭是為了工作?也許阿Q一點的回答是要先立足才能談其他,至少別是家裏的累贅,而且,別滿足現狀,金融風暴時各行各業展現出裁員的普遍性,提醒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得靠自己的知識或技術,後來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2019)疫情更是實證。

時間,你總是默默無語,而我,驀然回首,看到過去的時間線卻找不回來時路,因為過去的時間線賣的是單程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