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看電視劇或小說,故事中的人物如果性格鮮明而表現出行事偏執或執著(感情可以果斷或優柔寡斷),作為觀眾或讀者一般都會被這個主角人物深深吸引(奇妙的是配角性格鮮明卻一般被忽視了),當然,劇情要引人入勝。
每個時代都會有其普遍性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人活其中,不自覺的受影響甚至作為這種價值觀的信仰者,乃至作為這種價值觀的代言人,要求自己甚至強迫別人也要作為這種普遍價值觀的追隨者。我們很難去界定是非對錯,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與作風,社會風氣常常是無形的網束縛著一個人的思想、羈絆著一個人的處事行為與作風。
五四運動時期的作家巴金《家》,最後以新一代離家出走作為出路。大陸劇《慶餘年》葉輕眉提出人人平等,她的下一代範閑,隻能無奈讓家奴去相信他這個少爺脾氣有怪癖,不喜歡有人服侍,因為人不應有貴賤之分的理念超越了當時慶國那個年代的人的普遍價值觀(作為現代人,女傭、家庭幫傭隻是勞力換取工資酬報的一種經濟活動,基本上是沒有思想上的貴賤之分,有別於古代家奴的賣身契)。
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在既有、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決策與抉擇的關係。人生苦短這四個字幾乎道盡人生、生命的既有、有限的資源是時間。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麵臨抉擇與決斷,譬如說有人漠視你個人意願,強迫你做一些你不願做的事,你可以選擇用下半生的時間去反抗、對抗,你也可以選擇人生改道去過你想過的生活。任何一種決斷都意味著付出一定的代價。中庸之道固然可以表麵和諧,但人總會老,哪天你老了,是回首前塵往事,用了下半生的時間去對抗你不想妥協的事還是慶幸或悲哀你選擇了人生改道後的結果呢?也許得問你本心。捫心自問自己的性格適合委曲求全還是有勇氣去承擔人生改道後的結果。用下半生的時間去對抗你不想妥協的事,等來的大多數是頭發花白且一事無成,因為你的時間、精力都用在對抗,在人生戲劇快要劇終時,數著日子滿腹牢騷,用下半生的時間去滿足自己的倔強與不妥協然後苦笑。
你過生活還是生活把你給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