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拋出了一連串令人咋舌的數字:華為Atlas 950 SuperPoD相比英偉達NVL144,規模大56.8倍、算力高6.7倍、內存容量大15倍、互聯帶寬高62倍……聽上去簡直是“吊打”英偉達,妥妥的“遙遙領先”。消息一出,網絡輿論立刻沸騰起來,很多人興奮地認為華為已經在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領域實現逆襲,超越了英偉達。
我們拆解一下這些數字,分清“單個芯片性能”和“集群總算力”之間的區別,理解“領先”的真正含義。否則,很容易被表象帶偏,把規模擴張當成了核心技術突破。所謂算力(Computing Power),其實就是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就像汽車的馬力,或者工廠的產能。人工智能的大模型訓練,需要進行天文數字般的浮點運算(FLOPs),算力越強,模型訓練速度就越快,處理數據的能力也就越強。
算力的計量方式,通常是浮點運算次數每秒(FLOPS)。比如:1 TFLOPS = 一秒鍾完成一萬億次浮點運算;1 PFLOPS** = 一秒鍾完成一千萬億次浮點運算;1 EFLOPS = 一秒鍾完成一百億億次浮點運算。
所以,算力聽上去很炫,其實就是電腦“計算有多快”的量化指標。大模型動輒需要萬億億次運算,如果沒有足夠的算力支撐,就好比用算盤來算宇宙航天數據——根本跑不動。
徐直軍公布的那串數據,本質上是一個“大拚盤”式的對比:
規模大56.8倍:指Atlas 950 SuperPoD集群裏塞進的AI芯片數量,遠遠多於英偉達NVL144。
總算力高6.7倍:因為芯片數量龐大,所以整體的計算能力總和,自然就比英偉達的單個係統更大。
內存容量高15倍:同理,多芯片疊加,內存容量自然水漲船高。
互聯帶寬高62倍:華為的CMA互聯技術,帶寬做得更寬,從而讓這麽多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更順暢。
這些數字單拎出來,確實顯得“吊打”英偉達。但問題是:華為對比的,其實不是同一個維度。英偉達NVL144: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計算單元,類似“一輛超級跑車”,強調單體性能強、生態完備;華為Atlas 950 SuperPoD:是一個超大規模的計算集群,類似“幾百輛重型卡車組成的運輸車隊”,靠規模疊加把總算力做大。
這就像一個人說:“我的冰庫儲量比你的冰箱多幾十倍”,聽起來沒毛病,但冰庫和冰箱,本來就不是同一個東西,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這裏有一個容易被混淆的點:“多”不等於“強”。英偉達的GPU在單芯片性能、能效比、工藝製程上依然全球領先。華為沒有公布昇騰單芯片的算力對比,而是直接用“堆集群”的方式來比總量,這說明在單個核心指標上,華為還無法超越英偉達。
英偉達的CUDA生態用了十幾年打磨,全世界成千上萬的開發者依賴它開發AI應用。即便華為堆出了更大的算力,如果軟件生態不兼容、不完善,很多開發者用起來依然困難。換句話說,“有車隊”不代表“有人會開、有人敢開、有人喜歡開、有人開得好”。
超大規模集群,意味著更高的電力消耗、更複雜的散熱係統和更龐大的運維成本。相比之下,英偉達更注重單機性能優化,用更少的芯片完成同樣的任務。效率和經濟性,恰恰是大規模堆砌難以繞開的短板。
那麽,為什麽華為要強調“總算力”?
如果單個芯片性能暫時落後,那麽唯一能在新聞上打動人的辦法,就是強調“集群規模”。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多取勝”的策略。在國內宣傳層麵:數字越大越容易讓公眾興奮,能製造“超越英偉達”的印象;在市場層麵:大規模集群能夠滿足政府、科研機構對超算中心的需求,吸引訂單;在戰略層麵:在無法快速補齊工藝差距的情況下,華為隻能通過係統集成和互聯技術,盡可能縮小與英偉達的差距。
換句話說,華為的“遙遙領先”,更多是一種“話語優勢”——通過改變對比口徑,把“拚跑車”變成“拚車隊”,從而營造出領先的氛圍。
別忘了,英偉達的真正殺手鐧,不是“單芯片有多強”,而是它構建的整個AI生態體係。世界上大多數AI研究和工業應用,底層都用英偉達的CUDA工具鏈。就算你手裏有其他芯片,開發者也得先考慮兼容CUDA。這就是典型的“鎖定效應”。
英偉達不僅賣芯片,還賣整套開發平台、AI框架、雲服務,把芯片和生態打包在一起,形成閉環。買了GPU,就等於買了“生產力工具包”。從A100到H100,再到最新的B200,英偉達不斷在工藝製程、能效比、存儲優化上領跑全球。這種穩步提升,才是真正的技術突破。
所以,就算華為通過堆規模在某些數字上超過了英偉達,真正要贏得全球AI開發者和企業的青睞,還需要補齊生態和單芯片性能的差距。
我們也不能一味貶低華為。要在短短幾年內,能把集群規模做到全球頂級,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華為在互聯帶寬、係統集成、散熱供電上的努力,確實體現了工程能力的積累。對中國而言,這是一種“繞道追趕”的戰略選擇。
但這和“真正超越世界科技”不是一回事。正如一支籃球隊,把替補席塞滿40個人,不代表場上五個人能贏得冠軍。量的疊加,不能取代質的突破。
華為的Atlas 950 SuperPoD,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成就,也在全球範圍內展示了中國企業在超大規模計算集群上的能力。但所謂的“遙遙領先”,更多是一種“換算口徑”的宣傳話術,而非真正的技術代際超越。
如果隻看新聞標題,容易誤以為華為已經全麵超越英偉達;如果深入理解,就會發現它更多依賴於規模堆疊,而非單芯片性能的突破;如果看長遠,則需要關注軟件生態、能效比和開發者生態,才是決定誰能笑到最後的關鍵。
所以,麵對華為的這波數字轟炸,我們既要為中國企業敢於挑戰感到驕傲,也要保持冷靜,分清“宣傳領先”和“技術領先”的區別。畢竟,真正的科技突破,不是把芯片數量翻幾十倍,而是做到用更少的芯片,完成更多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