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川普在訪問英國後對記者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美國試圖收回位於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他還補充道:“它離中國製造核武器的地方隻有一個小時。”這番言論不僅令世界媒體瞬間炸鍋,也讓北京高度緊張。
要知道,巴格拉姆機場並非一座普通的軍事設施,而是美國在長達20年阿富汗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略樞紐。它不僅是美軍在中亞投送兵力的橋頭堡,更是監視、打擊周邊國家的前沿平台。2021年美軍倉皇撤離時,巴格拉姆基地象征著美國戰略收縮;如今川普卻要“收回”它,背後顯然不隻是懷舊,而是新的戰略盤算。
川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句“離中國製造核武器的地方隻有一個小”。這並非隨口一說,而是明確點名中國西部的核設施。中國主要的核武器研發和試驗基地集中在新疆、甘肅等西部地區,距離阿富汗邊境並不遙遠。巴格拉姆機場若重新掌握在美軍手中,可以成為美國軍事與情報監控中國核戰略的“瞭望塔”。
川普曆來以對華強硬著稱,貿易戰、科技戰之後,如今再在軍事層麵加碼。換句話說,川普要收回巴格拉姆,第一層邏輯就是把中國核能力置於更近的威懾範圍內。這是美國傳統“大國競爭”思維在地緣層麵的具體體現。
美國在2021年撤軍後,中亞地區實際上出現了權力真空。塔利班重新掌權,但治理能力有限,俄羅斯和中國都試圖擴大影響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和“中亞峰會”,不斷加深在中亞的經濟與政治存在;俄羅斯雖忙於烏克蘭戰事,但仍維持在中亞的安全合作框架。美國則幾乎完全缺席,失去了直接立足點。巴格拉姆機場如果被美軍重新接管,意味著美國將再次插旗中亞,打破中俄在該地區的主導局麵。
川普深諳“交易政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缺錢缺資源,美國若提出經濟援助、政治承認,有限製裁豁免,塔利班未必不考慮“租借”機場。塔利班一方麵想維持對外關係,以避免徹底陷入孤立。另一方麵,塔利班與北京關係雖有接觸,但並非鐵板一塊,美國完全可能以高價條件打動他們。川普所謂的“我們正試圖收回”,其實很可能是指通過談判租用的方式重新獲得使用權。
川普也精於“國內受眾”。他要向美國選民展示:自己有能力糾正拜登“倉皇撤軍”的“曆史性錯誤”;他能“奪回失去的東西”,象征著美國的榮光。在美國大選政治中,阿富汗撤軍一直是民主黨政府的汙點。川普若能收回巴格拉姆,不僅在外交上得分,還能在國內政治中狠狠擠壓對手。
中國的西部核設施,包括核試驗基地、導彈發射井以及相關科研機構,本就相對敏感。美國若在巴格拉姆重新部署軍隊與偵察設備,高空無人機、電子偵察設備、衛星中繼站都可以部署在這裏,極大增強對中國西部核設施的實時監控。一旦局勢惡化,美軍可快速投送力量,對中國西部戰略縱深形成壓迫。這對中國而言,等同於在自家大門口安了一顆“定時炸彈”。
近年來,中國在中亞投入巨資,修鐵路、建油氣管道,還主導了多邊合作機製。北京希望通過經濟紐帶和地區安全合作,把中亞穩固在自己和俄羅斯的影響範圍之內。然而,美國若重新立足阿富汗,不僅會牽製中國“一帶一路”的西進通道;還可能借機挑動中亞國家的地緣平衡,削弱中國的戰略縱深。這等於是把中國“後院”的棋盤攪亂。
中國雖然與塔利班保持接觸,但雙方關係並不穩固。北京擔心美軍若真回到巴格拉姆,塔利班可能在大國間左右逢源,拿中國作籌碼。中國最擔憂的是塔利班縱容甚至扶持新疆分離勢力。如果美國再度介入,塔利班的談判籌碼更大,中國的安全壓力就更高。
對北京而言,巴格拉姆基地若被美軍收回,不僅是軍事威脅,更是象征性的挫敗。本以為美國已戰略收縮,騰不出手管中亞,結果川普“殺個回馬槍”;這會令北京在對內宣傳和對外戰略中都顯得被動。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川普所謂的“收回巴格拉姆”,其實是美國對華戰略的一部分。美國長期奉行“前沿製衡”戰略,即在潛在對手周邊建立軍事存在,形成包圍與牽製。在東亞,美國有日韓基地與航母編隊;在南亞,美國與印度不斷加強防務合作;在中亞,如果能拿回巴格拉姆,三麵合圍中國戰略縱深就更完整。川普的直白,其實揭開了美國大國競爭戰略的冰山一角。
既然巴格拉姆“收回”的風聲已起,中國必然會采取各種反製:中國可能加大對阿富汗的援助與投資,以此要求塔利班拒絕美國的軍事基地重返;通過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項目等機製,進一步鎖定中亞國家,減少美國插手的空間;無論是偽裝、地下化還是反偵察手段,中國都會升級西部戰略設施的隱蔽性和防禦性,以降低美軍偵察壓力;中國還會“嚴正警告”美方不要重蹈覆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同時,在軍事上加強西部部署,釋放強硬信號。
川普“收回巴格拉姆”的言論,對北京而言,無疑是一記警鍾:美國並未真正放棄中亞,而是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如果說2021年的撤軍象征美國“戰略收縮”,那麽2025年若川普真的實現“收回”,則意味著美國正重啟中亞布局,以中國為核心目標。巴格拉姆機場隻是一個軍事基地,但它背後折射的是中美博弈的地緣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