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啤酒“傷胃”“痛風”“啤酒肚”嗎?

(2025-09-19 14:45:08) 下一個

啤酒在中國的地位頗為尷尬,既是飯局常客,又被視作不健康的代表。一些人認定它寒涼傷胃,喝了會讓濕氣加重;另一些人則警惕它與海鮮同食會誘發痛風;而那些肚腩圓滾的中年男子,更是被扣上了啤酒肚的帽子。啤酒,真的如此有罪嗎?

 

在中醫理論中,食物有寒熱之分,啤酒因常冰鎮飲用,被劃入寒性一類,進而被認為寒胃傷脾。但從現代營養學來看,這種說法缺乏依據。啤酒的主要成分是水、酒精和少量營養物質,其中並無真正的寒性成分。

 

當然,冰鎮啤酒確實可能對胃腸敏感的人產生刺激,但這與其本身的屬性無關,而是溫度使然。換句話說,如果一杯冰水、冰淇淋都可能讓你的胃不舒服,那麽冰啤酒也不會例外。但如果你本就能喝下冰鎮奶茶而毫無不適,卻唯獨認定啤酒傷胃,那是心理作用作祟。

 

科學研究表明,冰飲料會短暫收縮胃部血管,但對於健康人群來說,這種影響是可逆的,消化功能不會受到實質性損害。而所謂的濕氣概念,在現代醫學中並無確切對應,啤酒的高水分含量,可能導致短暫的腹脹,但與濕氣重並無直接關係。

 

啤酒+海鮮=痛風幾乎成為老生常談的醫學常識。其中的邏輯看似合理:痛風由尿酸升高引起,而尿酸源於嘌呤代謝,海鮮嘌呤含量高,酒精又會抑製尿酸排泄,於是,這兩者似乎成了天生的罪惡搭檔

 

但真相並非如此絕對。的確,貝類、沙丁魚等海鮮嘌呤含量較高,而酒精會影響尿酸排泄,但如果單論嘌呤攝入,肉類、動物內髒的貢獻更大。同樣,酒精飲料中,其它較烈的酒,對尿酸代謝的影響,遠大於啤酒。要想靠啤酒本身,提升尿酸到痛風發作的水平,恐怕得喝下九九八十一杯才行。

 

更重要的是,痛風的形成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代謝功能、生活方式等。僅憑吃了一頓海鮮,喝了幾瓶啤酒就把痛風歸咎於這兩者,未免過於武斷。事實上,如果一個人長期高尿酸,即便滴酒不沾、素食為主,也難逃痛風的追殺

 

啤酒肚這個詞讓人對啤酒充滿敵意,似乎喝一口就會長出三圈贅肉。然而,從熱量角度來看,啤酒並不比許多日常食品更。一罐355毫升的普通啤酒,熱量大約150千卡,比一碗白米飯還低。真正讓啤酒肚顯現的,不是啤酒,而是下酒菜。擼串、花生、炸雞、薯片,這些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才是讓腰圍逐漸擴張的元凶。很多有啤酒肚的人,日常飲食本就偏高熱量,運動又少,即便滴酒不沾,依然逃不過肚腩危機。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在於新陳代謝下降、運動減少,而不是僅僅因為喝了幾杯啤酒。換句話說,啤酒或許是從犯,但真正的元凶,是你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的飲酒習慣帶有功能性思維,既要養胃”“驅寒,又要補氣養生。而啤酒在這方麵顯然缺乏賣點。它既不像白酒那樣能迅速助興,也不像藥酒那樣能賦予健康光環,還被認為會影響身體狀態,自然難以登上社交飲酒的“C。在許多應酬場合,中國的飲酒文化以白酒為核心,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悶,讓啤酒顯得清淡而無力。當桌上推杯換盞,你端起一杯冰啤酒慢悠悠地喝,難免讓人覺得不給麵子,顯得不夠誠意,甚至會讓人覺得你在敷衍

 

中國人拒絕啤酒的三大理由,寒了胃”“痛風風險啤酒肚,看似冠冕堂皇,實則在科學和文化層麵都經不起推敲。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適量飲用啤酒,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文化上的心理屏障,才是啤酒在中國不受歡迎的最大阻礙。

 

寒了胃”“痛風”“啤酒肚,這些對啤酒的指控看似有理,其實經不起科學推敲。適量飲用啤酒,並不會損害健康,真正的問題來自飲食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認知上的偏見。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許多似是而非的健康常識不斷被重複,最終成了根深蒂固的真理。但真理並不建立在道聽途說上,而是需要科學支撐。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對啤酒的成見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