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正文

美國政府“關門”鬧劇,製度與政治的博弈

(2025-10-01 16:18:22) 下一個

10月,中國人正沉浸在國慶長假的喜慶氣氛裏,高速路上車流滾滾,景點人山人海。巧合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出現某種放假的景象,隻不過那並不是計劃中的假期,而是被迫的停工:聯邦政府關門

 

所謂關門,並非總統心血來潮鎖上大門,而是美國政治製度裏的一場尷尬戲碼。2025 10 1 日,美國國會因預算遲遲未能通過,導致新財政年度一開局,政府就麵臨無錢可花的窘境。數十萬聯邦雇員被迫無薪休假,部分政府部門陷入停擺。這是七年來美國再次出現關門,連白宮也不得不下令各部門為裁員做準備。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這實在是匪夷所思:政府還能關門?在我們的理解裏,政府是天底下最穩定的機構,不論風吹雨打,總得運轉下去。可在美國,政府偏偏說停就停,世界第一大國也會因為沒錢而拉閘。

 

美國的財政年度從每年的 10 1 日開始,到次年 9 30 日結束。按理說,在新年度到來前,國會應當通過 12 項常規撥款法案,把錢分配給各部門。總統提出預算建議,國會審議、修改並最終通過,然後總統簽署,這樣聯邦政府才能名正言順花錢辦事。

 

但美國憲法規定,財政撥款權掌握在國會手裏。換句話說,政府能不能花錢,不看總統點頭,而要看眾議院和參議院是否批準。這種製度設計,原本是為了防止權力過度集中,讓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形成製衡。可是,製衡的另一麵就是——如果國會意見不合,錢就批不下來。

 

為防止斷糧,美國還發明了臨時撥款法案。臨時撥款一般按照上一年度的支出水平,給政府續命幾周或幾個月。但它隻是權宜之計,如果黨派紛爭太激烈,就連這條救命稻草也可能被扯斷。於是,就有了如今的政府關門

 

簡單打個比方:想象一個家庭,爸爸媽媽每月要給孩子零花錢。按道理,這筆錢早該商量好,但爸爸媽媽意見不合,一個嫌太多,一個嫌太少。結果孩子的錢袋子空了,暫時隻好停掉一切娛樂活動,連零食都買不起。美國政府的尷尬,與此何其相似。

 

今年的關門,早在春夏就埋下伏筆。國會本來就長期在醫保補貼、對外援助、移民執法經費等議題上吵得不可開交。到 9 月底,12 項常規撥款幾乎毫無進展。共和黨控製的眾議院倉促拋出一份臨時撥款法案,想讓資金撐到 11 月,但其中削減了部分醫療補助支出,還附帶保守派政策訴求,遭到民主黨全盤否決。與此同時,民主黨在參議院提出的另一份版本,維持奧巴馬醫改補貼並增加社會項目支出,結果毫無懸念地遭共和黨反對。

 

雙方互不妥協,時間又被休會浪費掉大半,等到真正需要拍板時,已是 9 月底的最後關頭。就在這節骨眼上,白宮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又丟下一顆重磅炸彈:要求各機構不僅準備無薪休假,還要做好“RIF”,即裁員和崗位削減的預案。

 

這就意味著,如果國會再不妥協,後果可能不隻是短期的停工,而是結構性的機構精簡。白宮此舉,一方麵是應急準備,另一方麵也是政治施壓。它告訴國會:你們再吵下去,犧牲的不隻是暫時的工作日,而是聯邦政府的肌肉和骨架。

 

政府關門聽上去像個玩笑,但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最直觀的受害者是聯邦雇員。數十萬人不得不回家待命,拿不到工資。曆史上,國會通常會在事後補發拖欠的薪水,但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種不確定性就是巨大的壓力。

 

其次是公共服務。國家公園關門,遊客被擋在門外;博物館停擺,文化活動受阻;一些政府審批和簽證處理延遲,科研項目停滯。雖然軍隊、執法、醫療等關鍵領域仍會維持運轉,但日常生活裏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服務,卻會悄然消失。

 

再者是經濟與市場的間接受損。美國財政部和研究機構估算,關門每天會對 GDP 造成數億美元的損失。時間越長,影響越大。2018 年的那次長達 35 天的關門,就讓美國經濟直接損失了數十億美元。企業信心下降,股市震蕩,甚至信用評級機構都因此發出警告。

 

在美國,這卻是一種製度性常態。它折射的是美國政治的本質:分權、製衡、博弈。國會握有財政大權,總統隻有執行權。兩者不合,矛盾就公開化。而預算正是最有效的博弈工具。這種製度設計的初衷,是避免一方濫權,讓所有重要決定都,必須在妥協中產生。但副作用就是效率低下,甚至演變成政治秀。關門不見得是雙方解決問題的目的,有時候反而是手段:誰能在關門中爭取到輿論優勢,誰就能在下一輪談判中占據上風。因此,對美國政治熟悉的人並不意外。每次臨近財政年度結束,華盛頓總會上演一出預算大戲。媒體鋪天蓋地報道,政客們互相指責,公眾叫苦連天,最後還是在壓力下達成某種妥協。

 

這次關門還有一個新鮮之處,那就是白宮的態度。過去的關門,大多是被動的,等到國會撥款通過就草草收場。可這一次,白宮不僅要求各部門執行無薪休假,還特別強調要準備裁員。這讓關門的威脅性更強,可能演變為永久性的機構收縮。

 

從政治角度看,這既是向國會施壓,也是川普政府一貫的手法——用震撼的動作製造談判籌碼。通過強調裁員,白宮等於告訴國會:如果你們不妥協,就別怪我動真格。對聯邦雇員來說,這種做法無疑加劇了焦慮。對公眾而言,也放大了關門的負麵觀感。這種策略很符合川普的行事風格。他一向善於利用危機製造談判優勢,把短期痛苦當成政治武器。

 

關門何時結束,答案簡單卻不確定:等國會通過臨時撥款或完整預算,政府就能重開。但具體要拖多久,取決於政治博弈的走向。從曆史經驗看,短則幾天,長則數周。2013 年的關門持續了 16 天,2018 年更是刷新紀錄長達 35 天。通常情況下,隨著輿論壓力和經濟損失的積累,雙方會在某個時刻妥協。畢竟,沒有哪個政客願意被罵成拖垮國家的人

 

美國的政府關門聽上去荒唐,但它恰恰反映了美國製度的運作邏輯。權力分散、相互製衡,本意是避免獨裁和濫權,但在現實中卻演變為低效與僵局。政客們把預算當成談判工具,國會成了政治博弈的戰場,政府關門則是這種博弈的副產品。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這種製度顯得怪誕,不可理喻。但在美國人看來,這是一種自由的代價。他們願意容忍短期的混亂,換取長期的製衡。他們相信,最終的妥協會在民主程序中產生,而不是由某個權威一錘定音。美國政府的關門,不是偶然的失誤,而是製度與政治對立的必然結果。不同製度有不同的邏輯。有人重效率,有人重製衡。美國選擇了後者,寧願承受政府關門的代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