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部名為《南京照相館》的影片上映。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底至1938年初,一名普通照相館老板在日軍鐵蹄之下,用膠片記錄下人性與暴行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電影,取材真實曆史,以影像還原慘案,在技術層麵精良,在情感表達上猛烈,在輿論場上,則如一枚炸彈,引發持續爆炸。
影片一經上映,社會各界反響激烈。不少觀眾淚灑影院,對曆史的回望和對受害者的同情自不待言。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觀眾提出不同聲音:影片固然震撼,但對兒童是否合適?是否過度情緒煽動?是否會在下一代心中播下“非理性仇恨”的種子?然而,這些合情合理的討論,卻在輿論的高壓鍋中,被迅速按下“滅聲鍵”。有人隻因提出觀影分級的建議,就被冠以“為日軍洗地”“替日本喊冤”的帽子;有人隻因批評影片某些情節太過煽情,就被貼上“漢奸”“精日分子”的標簽。
於是,這部講述仇恨的電影,變成了一場製造新仇舊恨的機器。
《南京照相館》的劇情並不複雜。主角李照年是南京城裏一家照相館的老板,起初不過是個平凡手藝人,靠拍證件照和婚紗照為生。日軍攻陷南京後,他目睹親人被殺、鄰居被奸、百姓被屠,最初的逃避與麻木,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下,轉變為憤怒與反抗。他藏起照相器材,秘密記錄日軍暴行。最後他在一次保護膠卷的過程中被捕,膠卷被送出,他卻死於刑訊。
影片的價值在於以“影像的見證”這個角度切入曆史,這一切入點有其創新。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與影像,在現實中多由西方傳教士與記者拍攝,這部影片則讓“中國人自己拍下真相”,從而營造出一種“見證者”的正義感。視覺呈現上,影片沒有回避屠殺、強奸、焚屍等暴行畫麵,其中不乏一些特寫鏡頭,對觀眾心理形成極強衝擊力。
如果這是一部紀錄片,我們當然可以說“真實必須直麵”,但作為文藝作品,它的主觀敘事與情感引導,引來了不少爭議。問題不在於它是否展示了暴行,而在於它如何引導觀眾理解暴行,乃至如何誘導情緒投射的對象。
電影不是聖經。即使是聖經,也從未禁止信徒提問。為何《南京照相館》不能被批評?為何一旦質疑影片的敘事方式、情緒渲染,甚至隻是表達“是否適合兒童觀看”的關切,就會被扣上“辱華”“精日”“叛國”的帽子?
有人說:“這麽慘你都看不下去?你還有人性嗎?”這是一種情緒勒索。也有人說:“不讓你批評,是怕你傷害民族感情。”可真正的民族感情,不是靠禁止討論維係的,而是靠理性、信任與成熟的公民意識維護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種“黨同伐異”的風氣正在形成。你不愛這部電影,那你就不愛國;你不恨日本軍國主義,那你就是日本走狗;你希望孩子不要太早看暴力血腥的場麵,那你就是在美化侵略者。這種邏輯的盡頭,不是集體清醒,而是群體發瘋。這種語境下,《南京照相館》已然不是電影,而是意識形態試金石,一塊檢驗你是否“正確”的通行證。你愛國,你就得哭;你敢提出不同意見,那你就得滾。
這部影片的最大問題,在於它不隻是“還原曆史”,而是“調動情緒”,乃至誘導仇恨。整部影片幾乎沒有日軍以外的“敵人”,也沒有對日本軍國主義之外更複雜曆史背景的描繪。不是說必須要“理解”侵略者,而是影片完全將暴行單一化、臉譜化,用最粗暴的情緒邏輯,把日本軍人塑造成獸性化存在,而不是製度性惡的體現。
情緒宣泄是必要的,但如果情緒不加以引導,而是任其擴散、泛化,仇恨就可能不止步於曆史加害者,而是投向當下一切“不同意見者”。事實上,這種情緒外溢已經發生了:有博主因指出“觀影不適合未成年人”,被網民人肉、辱罵;有觀眾在豆瓣打出3星,理由是“情節略顯誇張”,被攻擊“沒有良知”;有自媒體人提出應加強對戰爭題材文藝作品的審查尺度,遭遇刪帖封號。這不是電影的勝利,而是理性的潰敗。這種基於情緒正確的“集體高壓鍋”式輿論,才是真正的“戾氣之源”。
本應是為了記住曆史、警醒未來的電影,最後卻演化為煽動民族情緒、打壓異議言論的工具,其造成的傷害,可能遠比影片本身更嚴重。電影裏仇恨的是日本軍國主義,但電影外的觀眾,仇恨的卻是“那些敢說真話的人”。你不哭?你冷血。你批評?你漢奸。你不恨?你無恥。
這場“仇恨教育”的輸出,不僅針對“敵人”,更指向“內部敵人”。這和過去我們熟悉的“忠誠測試”“表態運動”,何其相似?真正危險的,不是“仇日”,而是“誰都可以變成你恨的人”的那種情緒機製。
我們不否認《南京照相館》的意義。它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曆史,呼喚正義。但正因為題材特殊,它更需要理性處理、平衡表達,而不是情緒操控與言論封鎖。我們必須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哪怕這些聲音讓你不舒服。
我們必須讓孩子了解曆史,但方式應符合其認知水平,而不是用屠殺與強奸的特寫去嚇唬童年。我們更必須有勇氣承認:愛國不等於仇恨,記憶不等於報複,表達不同不等於叛國。電影是一麵鏡子,它照見的,不隻是過去,也包括我們今天如何麵對過去。而當前對《南京照相館》的輿論封鎖,恰恰照見了一種集體情緒的失控和對理性表達的恐懼。
我們應警惕的,是“以愛國之名,行禁言之實”的人。他們不是電影的守護者,而是情緒的縱火者。他們不是曆史的記憶者,而是仇恨的製造者。他們不是真的怕你忘記南京,而是怕你不夠激憤,不夠盲從,不夠“聽話”。他們的目的從來不是“讓曆史發聲”,而是“讓曆史變成他們想要的聲音”。可曆史,不屬於他們。聲音,也不該隻有一種。
各人解讀就是了。
煽動仇恨,談不上。
所謂煽動,那是在歪曲事實或者把事實擴大化的基礎上。
遠的近的,該記的多了,記住了哪個?
就是一個奉旨胡編亂造的電影故事,一個fiction,和曆史、史實、真實,沒一毛的關係。
看的人如醉如癡的,自作多情,代入感太強。
為何是現在?看一下老共現在的困境吧,隊伍越來越不好帶了啊!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旅遊甚至移民去日本,看見了真實的日本以後,喜歡日本的人越來越多,
再這樣下去,以往老共編的謊言一定會穿幫,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又正好趕上個可以利用的理由 --- 抗戰勝利80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再不忽悠,來不及了!
反正必須總得有敵人,日本現在又慫成那個鳥樣,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俄羅斯也對中國掠地殺人的,但殺的比日本人多和狠,讓中國人徹底的服氣,於是成了爹。
這就是民族性,沒辦法。誰殺他們多,他們拜誰。
論殺人多,這世界有一個超過老毛的麽?幾十年裏殺了過億。
你再看看中國人一個個的,見了老毛比見了爹媽都親。死了快五十年了, 還年年拜蠟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