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強迫”公民投票

(2025-05-02 23:01:41) 下一個

在地球的幾乎最南端,有一個國家,被昵稱為“Down Under”——澳大利亞。這裏袋鼠跳躍,考拉安眠,陽光燦爛,大海蔚藍,但它最值得世界羨慕的,除了自然風光和生活質量,還有它那根植於全民心中的民主製度。澳大利亞的民主不靠花拳繡腿,也不靠口號標語,它藏在一個看似強硬但實則深思熟慮的製度裏——強製投票。

 

是的,澳大利亞的選民沒有投不投的自由,但他們有怎麽投的自由。

 

在澳大利亞,年滿18歲的公民,一旦登記成為選民,就必須參加聯邦選舉、省州選舉乃至地方選舉。如果不投票,會收到選舉委員會寄來的解釋函,需要說明為何缺席。如果理由不充分,就要交罰款,通常為數十澳元左右。如果置之不理,罰款數額會上漲,最終甚至可能被傳喚上庭。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民主的精髓不在於選擇權嗎?如果我選擇不選,不也是一種選擇嗎?但澳大利亞人並不這麽看。對他們來說,投票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你該不該的問題。它不是一種私人的偏好,而是一種公民義務,如同納稅、服兵役(曆史上)或遵守交通規則。

 

這項製度最早始於1924年,當時聯邦議會通過《選舉法修正案》,規定凡登記選民若無正當理由不投票,將處以罰款。實施後的第一次選舉,投票率立即從47%躍升至91%,自此再也沒有低於90%

 

 

設想一下,如果隻有一小部分人參與選舉,而大多數人冷眼旁觀,那麽結果是否真的能代表全民意誌?強製投票就像把每個人都請到民主的大鍋前——你可以選擇吃哪個菜、吃多少,甚至隻夾一片白菜;但你不能說我不進廚房

 

這種製度的初衷和效果可以歸納為幾點:

   1. 提高政治代表性。高投票率確保了當選政府的合法性,使各階層的聲音都能在議會中有所體現,而不僅僅是精英或積極分子的意見主導政治。

   2. 減少極端主義勢力的影響。事實證明,當投票率低時,往往是極端主義者最為活躍,他們在小眾局勢中更容易操控選票。而強製投票能平衡這種偏向,使社會中庸力量更具代表性。

   3. 促進政治教育與公民意識。投票是一次全民集體政治教育的機會,每次選舉都在提醒人們思考國家發展方向與自己的角色。

   4. 激勵政黨更公平、全麵地製定政綱。當全體選民都是潛在投票者時,政黨就不能僅取悅一部分人,而要考慮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平時不太發聲的群體。

 

強製投票不等於強製選擇。你可以在選票上寫,或畫個笑臉,隻要你出現在投票站並驗明正身,那你就是履行了義務。澳大利亞的強製投票,說得更準確些,是強製出席。這就像你不能逃課,但你可以決定在課上打瞌睡、做筆記、還是認真聽講。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澳大利亞人雖然被強迫去投票,但卻沒有什麽怨言。實際上,大多數人不僅不反對,還支持這一製度。

 

澳大利亞的選舉日通常安排在星期六,並且成為一種社區活動。投票站設在學校、社區中心、教堂甚至購物中心,門口常有烤香腸的攤子,這些選舉香腸Democracy sausage)已經成了選舉文化的一部分。排隊投票的場景更像是排隊買熱狗。

 

這種輕鬆氛圍並不妨礙人們認真看待選票。許多人會在投票前仔細研讀各黨派政綱,參加候選人組織的問政活動。政治在這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關乎日常生活的議題:托兒費、電價、交通、醫療、移民、教育。

 

看看別的國家,就知道強製投票的價值。美國作為民主老牌大國,其總統選舉投票率常年維持在50%-60%之間,非總統選舉年甚至低至30%。這讓政客們將目光鎖定在搖擺選民,而不是全民利益上。而且低投票率常常使政治極化加劇,因為隻有最憤怒、最激進的人會自發去投票。這不僅不代表民意,反而放大了社會矛盾。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政治雖然也有爭議和分歧,但整體呈現一種中庸、穩健、寬容的氛圍。強製投票製度,在某種程度上強製出了全民的政治理性和社會共識。

 

你可以說澳大利亞強製投票是一種溫柔的專製,但它的溫柔恰恰體現在執行上的人性化。除去罰款金額很小以外,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也為特殊情況提供各種便利,比如:遠程郵寄投票;提前投票(提前兩個星期開放);移動投票站到醫院、養老院;上門投票服務。

 

而對於真的忘記或臨時無法到場的選民,隻要寫封解釋信,也多會得到諒解。這種既有底線,又有人情的製度設計,使得投票不再是負擔,而是國民身份的一部分。

 

澳大利亞人為什麽願意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澳大利亞人普遍信任自己的製度。他們知道選票不是擺設,每一次投票都可能改變生活。澳大利亞選民也習慣了用選票給政客顏色看,不滿意就換政府,毫不手軟。在澳大利亞,沒人會說我一個人的票沒用,也沒人會說反正誰上台都一樣。製度的可信賴性,讓公民樂意參與,也讓整個國家保持一種有序的活力

 

澳大利亞的強製投票,不是對民主的嘲弄,而是對民主的敬畏。它深知,一個健康的民主不能靠多數人的沉默,而應建立在全民的表達上。

 

在這個人人都喊自由的時代,澳大利亞選擇用一點點強製,換來了更多的公共參與、更健全的政治生態和更廣泛的社會共識。也難怪世界各國學者,紛紛研究這個強製中的自由製度,不少國家也開始試點借鑒。

 

或許,這正是澳大利亞的聰明之處:不放任自由走向冷漠,也不讓熱情變成狂熱,而是讓每一張選票,靜靜地說話。這就是澳大利亞的民主:不驚天動地,不張揚激進,但滴水穿石,綿延不絕。你也許可以在別處看到更熱鬧的選戰,更激烈的言辭,但在澳大利亞,你會看到一種踏實的民主——每一張選票都有人填寫,每一個決定都有人承擔,每一份未來都有全民參與。這不是製度的強迫,而是公民的自覺;不是民主的變形,而是自由的底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澳大利亞極左是不是跟強製投票有關?美國左右大致平衡,估計跟窮人投票意願比較低有關。 美國窮人都誤以為民主黨劫富濟貧, 如果窮人都去投票, 共和黨多半沒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