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的“對等關稅”從34%暴力上調至84%,不到48小時,中方迅速反製,宣布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相同幅度的關稅,強硬回應美方挑釁。至此,中美貿易戰進入了“極限互毀”的階段:雙方都拉滿關稅杠杆,仿佛在向對方宣告——“談不攏就同歸於盡”。
所謂“對等關稅”,聽起來像是一種理性、平衡、公正的處理方式。但這其實是川普主義的一個慣性思維——表麵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帶有極強的攻擊性和破壞性。
首先,從貿易結構看,中國對美出口體量遠大於美對華出口。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65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高達4900億美元,美對華出口僅1600億美元。以84%的關稅征收標準計算,美國可征收約41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關稅,而中國即便全部加征,也不過能征1300億美元的稅。
其次,從產業替代能力看,美國完全可以通過“印太友盟”中的印度、墨西哥、菲律賓、越南等國家,迅速轉移生產鏈。而中國,短期內很難找到一個能夠取代美國高技術設備、農業產品、芯片設計、軟件服務等高附加值進口的單一國家或聯盟。
美國的所謂“對等關稅”,其實是一種不對稱打擊,吃虧的一方注定是中國。麵對美方的挑釁,中國選擇了“對稱還擊”,看似對等,實則風險巨大。關鍵問題是:中國真的準備好了“脫美”嗎?
中國的反製措施首先是一種政治性姿態。它傳遞出兩個信號:一是對國內說“我們不怕打貿易戰”,鼓舞士氣、凝聚共識;二是對國際社會說“中國有底氣反擊霸權”,宣示獨立自主。
這是典型的“輿論戰”配合“政策戰”,不是為了真正征出多少稅,而是為了在外交與輿論場上不落下風。如果中國在美方壓境時選擇沉默或妥協,不僅會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抨擊,也會在國際間被解讀為軟弱,喪失博弈中的主動權。
但另一方麵,中國的這一反製也透露出某種“破釜沉舟”的味道。在中美關係惡化、技術封鎖持續加劇、金融脫鉤隱現的背景下,中國的選擇空間越來越窄。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拳,哪怕賠本,也要“打疼”對方。這是一種賭博心理——賭美國內部消費通脹受不了,賭華爾街與跨國公司會反彈,賭川普不敢全麵脫鉤。
問題是,這賭局的天平越來越傾向於美方,中國賭贏的可能性正逐步收窄。
很多人一提“中美脫鉤”就陷入焦慮,但實際上,當前的全球格局還沒到徹底斷鏈的地步,更準確的說法是:“去風險”(de-risking),而非“去中國化”。美國加征關稅確實在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但並不是完全封殺中國。美企在東南亞建廠,但背後仍是中國資本和供應鏈;美國政府限製高科技出口,但也允許部分民用芯片、原材料繼續流入中國。這種策略既能控製風險,又能維持基本貿易邏輯,打的就是“精細戰”,而非“一刀切”。對中國來說,真正的威脅不在於脫鉤本身,而在於被“邊緣化”而不自知。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RCEP”、加強與中東、非洲、拉美的合作,也希望借“共建一帶一路”分散風險。但這些市場無法替代美國這個體量龐大、需求穩定、支付能力強的超級買家。況且,歐美對中國企業有“隱性警惕”,許多國家在政治上附庸美國,不敢在關鍵領域完全信任中國。因此,中國出口多元化不是“不可能”,但要“彎道超車”,幾無可能。
從2025年第二季度起,大批企業將麵臨訂單萎縮、成本飆升、利潤下滑。尤其是中國製造業中的外貿企業,將出現“有產能無訂單”的困局;而美國消費者將麵臨商品價格上漲、通脹複燃的壓力。受傷最重的,將是處於中間層的中小企業與低收入群體。這種“雙輸局麵”,會迅速反饋到政壇,迫使兩國重新坐回談判桌。
可以預見,中美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進行一次“象征性複談”,達成某種臨時妥協——比如下調部分商品關稅、恢複部分對話機製。
但技術領域的脫鉤將難以逆轉。美國對中國AI、半導體、量子計算、通信設備的限製,隻會越來越細化,而中國也將加快“自主可控”的推進。未來的中美關係,很可能呈現“貿易部分互通+高科技領域深度脫鉤”的新格局。
硬杠,是勇氣,更是代價。在中美經濟實力不對等、結構依賴不對稱、替代路徑不平衡的前提下,中國用對等關稅反擊,隻能短期止損,但無法真正逆轉趨勢。打贏貿易戰的關鍵,不在於征多少關稅,而在於能否重塑產業價值鏈,提升自身對全球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在這一點上,中國還遠遠未做好準備。此刻的強硬,也許隻是姿態,也許是一次誤判。但更重要的是,中國下一步到底走向何方——是繼續賭氣式的抗爭,還是重啟理性博弈、修複互信、避免全麵脫鉤?這,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國家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