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Donald Trump)再度高舉“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大旗,金融市場瞬間變天。上周五,美國股市經曆了2025年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道瓊斯工業指數狂瀉千點,標普與納指雙雙重挫。中國輿論卻在這一天歡欣鼓舞:紛紛調侃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慶幸自己正值清明假期,“幸免於難”。
可僅僅隔了一天,4月7日周一,中國A股就迎來了自己的“黑色星期一”:滬指暴跌7.34%,深成指暴跌9.66%,創業板指更是慘烈跌去12.5%。全球金融市場雖被川普的貿易炸彈所震蕩,但最先也最慘烈地倒下的,卻不是始作俑者美國,而是我們自己。
這出充滿戲劇性的市場輪回,不僅令無數投資者目瞪口呆,更照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中國股市,並非輿論口中那隻“中流砥柱”,而是一隻結構脆弱的紙老虎,一旦外部風吹草動,首先土崩瓦解的恰恰是它。
上周末,中國媒體密集報道美股暴跌,並將其歸因於川普的新一輪“對等關稅”,語氣之得意,仿佛美帝即將崩潰,全球去美元化勝利在望,外資紛紛逃離華爾街,轉而投奔中國資產。
許多財經自媒體甚至斷言:“美股大跌是利空出盡,中國反而將成為資金避風港。”更有不少“大V”把清明假期視為“天選之休”,自豪地表示:“我們躲過了一劫。”
然而,殘酷的現實反手就是一巴掌。假期一結束,A股應聲暴跌,不但沒有免疫,反而跌得更慘。美國三大股指雖然回調,但仍維持中長期漲勢,而中國三大指數卻如山體滑坡,一日回到解放前。
這不僅是市場的反噬,更是一次集體幻覺的崩塌:我們太高估了自己的免疫力,太低估了全球金融體係的連動性,也根本沒有做好應對外部衝擊的製度準備。
誠然,川普的關稅政策確實具備極大的不確定性與殺傷力。對全球貿易秩序的破壞,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擾動,對跨國企業投資信心的削弱,都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但更要命的是:中國資本市場本身的問題早已積重難返,川普不過是點燃了導火索。
近年來,中國股市被過度政策化,脫離了基本的市場運行規律。從“注冊製改革”朝令夕改,到“全麵退市”口號喊得響、執行得軟;從割韭菜式的IPO造富,到粉飾財報的績優假象;從“鼓勵散戶投資”的宣傳話術,到信息披露機製嚴重缺位——這一切早已使得A股成為一座“信任危機之塔”。
所以當全球市場因為川普的政策而震蕩時,中國市場卻成了最先崩塌的“紙牌屋”——因為它本就沒有夯實的地基。
還有一種被反複提起的觀點:中美“經濟脫鉤”,意味著中國可以獨善其身,美股大跌我們不會受到波及。
這是一個重大的誤判。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國市場的出口依賴至今未變,人民幣匯率仍受美元流動性牽引,資本流動仍需參考美聯儲利率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股市的風險定價邏輯,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信號,美股不隻是“外部市場”,在很多時候,它是我們自己的“主心骨”。
以為“脫鉤”就能“躲過風暴”,不過是政治麻醉的自我催眠;真正的強大,是在風暴中心依舊屹立,而不是寄望於離風暴越遠越好。
中國股市最大的痛點,不在於外部衝擊,而在於內部失衡。我們有著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卻沒有與之匹配的信息披露製度;我們有上市熱情高漲的企業,卻沒有健全的退市與監管體係;我們鼓勵全民理財,卻極度缺乏投資者教育與風險提示。
這使得整個市場猶如一池死水——平日裏看似波瀾不驚,一旦遭遇風浪就泥沙俱下、魚死網破。沒有“信任基礎”的市場,隻能靠救市和信仰強撐,而信仰一旦崩塌,比任何關稅衝擊更具毀滅性。川普的關稅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試紙。它測出了誰的製度是真強,誰的市場是虛胖,誰又是在“牛市口號”裏假裝繁榮。
川普喊著“對等關稅”,試圖為美國爭取談判籌碼。而中國如果真想實現“對等反製”,最需要的不是關稅層麵的還擊,而是製度上的自我反思與改革。
這場股災,不能歸咎於川普的政策變臉,也不能怪罪外資無情逃離,更不是清明假期的“時間錯配”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對風險的長期漠視、對市場機製的輕視,才釀成了“全球跌、中國垮”的反差悲劇。
別再自欺欺人了,別再妄想獨善其身。全球金融是一張網,誰都不是局外人。如果我們還繼續用宣傳口徑代替風險管理,用情緒高漲代替製度建設,那麽下一個“黑色星期一”,還會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