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憑借其“高科技”,通過拚接、加工等方式,將邊角料、碎肉與大量食品添加劑,製成的類似肉製品,價格低廉、食用方便,這就是所謂的“合成肉”。這些“合成肉”,借助調味料、膠質、香精等,製造出與原肉極為相似的質感和味道。與真正的肉類相比,“合成肉”蛋白質含量較低,甚至可能摻入對健康有害的成分。
不管你是“境內愛食人士”還是“境外愛食人士”,最可能吃過的兩種“合成肉”是:冷凍肉丸和蟹柳。火鍋是中國人的最愛,而肉丸和蟹柳是火鍋的常客。以牛肉丸、魚丸為代表的冷凍製品,實際上肉含量非常有限,有些甚至不足10%。其中,澱粉、香精和食品膠占據主要成分,精美的丸子形狀,掩蓋了內部成分的劣質;蟹柳這種高大上的“蟹肉”製品,與螃蟹沒有五毛錢的關係,許多人將蟹肉棒視為海鮮,但實際上它是加工食品的典型代表。主要成分是魚糜和添加劑,魚糜、大豆蛋白、澱粉和香精構成了所謂的“蟹肉”。長期攝入含大量香精和色素的食品,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很多朋友早已曉得冷凍肉丸和蟹柳是“合成肉”,不吃或少吃。肉丸和蟹柳不能吃,那就吃超市裏買來的冷凍牛肉卷和羊肉卷,心想這總不會也是“合成肉”吧?恰恰就是!特別Made in China的,嫌疑更大。牛肉卷和羊肉卷是涮火鍋的絕配,但這些薄薄的牛肉卷和羊肉卷,其實由豬肉、鴨肉和其他冷凍邊角料拚接而成,其膻香味,依賴的是香精增味調味,口味越像,口感越好,科技含量越高。
好吧,不吃火鍋了。吃燒烤去,而且,什麽都不吃,就吃羊膻味四溢的羊肉串!羊肉串不會也假吧?有專業機構測試了市麵上13款羊肉,結果顯示,其中隻有5款是羊肉做的,5款是鴨肉製作,其餘的則是由豬肉、雞肉、甚至牛肉冒充。牛肉價格與羊肉不相上下,為何有人會用牛肉冒充羊肉呢?因為這是合成牛肉,成本低廉。深圳市場監管局也多次檢測市場上的羊肉串,結果測出那些羊肉串裏,含有豬肉和雞肉DNA。這讓吃了這些羊肉串的穆斯林朋友情何以堪?!
一般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從外觀和口味上分辨出假羊肉串。假羊肉串的製作方式,是將鴨胸肉切成粒狀,在加工環節時不法商人會添加羊肉粉,讓鴨胸肉聞起來有股羊肉的味道。之後再按照一塊鴨胸肉,一塊羊脂肪的方式穿上簽子。在烤製的時候,羊脂肪會滋滋向外冒油,滴在肉上就會形成特有的羊膻味,吃起來和羊肉一模一樣。還有的假羊肉串根本不用羊油,而是使用羊肉粉讓肉質聞起來像羊肉,然後在烤製的過程中,撒入濃重的孜然香料,吃到嘴裏,如同真的羊肉。
既然如此,那火鍋不吃,烤羊肉串也吃不得,幹脆到超市買袋培根肉,回家剪個雞蛋充饑這總可以吧?誰知道,回到家,手機彈出警示信息:“培根肉從美國傳入,由英語‘Bacon’譯音而來,是將豬肉經醃熏等加工的豬胸肉,因此又名煙肉。在超市買到的培根肉,名不符實。產家為了降低成本,一般用肥肉片和瘦肉片堆疊,有的直接用碎肉拚接,添加卡拉膠、TG酶等拚接劑,塑造出培根肉的花紋。這種‘培根’,上鍋煎製之後基本沒什麽變化,缺少豬肉脂肪燃燒的自然香味。”
去!無奈之下,我隻好扔了培根,開了一罐豆豉鯪魚罐頭。這種罐頭,是將鯪魚油炸後,拌以豆豉浸泡在油中封裝。上個世紀在香港,因為這種罐頭價格低廉、保質期長、味道濃鬱,可以單獨拌飯食用,也可以炒青菜用,所以風靡一時。之後傳到大陸,再從大陸傳到全球。
這種罐頭原料主要是鯪魚、豆豉、植物油、糖、醬油、鹽和香料。雖然也有不少添加劑,但至少一尾尾的鯪魚是齊整的,有豆豉鹹和少許煙熏味,浸泡在植物油的鯪魚肉質有嚼勁,骨頭酥軟可食用。在南方,豆豉鯪魚最經典的吃法,就是用來炒油麥菜。
於是,在火鍋、羊肉串和培根都沒有吃成後,豆豉鯪魚炒油麥菜成了我“最後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