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人之堤
火車快到北愛爾蘭小鎮Portrush時顯然減速了。透過寬大的玻璃窗,一片月牙形的海岸進入了視野。弧形徐徐拉近,擴大,岸邊是英式排房,兩層或三層錯落著,給海岸鑲上鋸齒形花邊。小鎮像是剛被大海推到沙灘的一隻貝殼,清新可愛。
下了火車,十分鍾步行到預定的旅館。放下行李去汽車站,很快坐上了到巨人之堤的公共汽車。沒隨大流從都柏林或貝爾法斯特出發,多花了一點時間查詢,算是值得。旅遊的開頭和寫文章相似,花費功夫寫好了開頭,後邊的內容就會自然順暢的噴湧而出。
上圖 小鎮的火車站,下圖 站台上的花束
這條沿海的道路幾乎看不見其它的車輛,一路暢行。路上經過白色岩石海岸和鄧路絲城堡,二十分鍾就到了巨人之堤。汽車停在遊客中心外邊,那是一個仿火山熔岩柱的建築,裏邊有兼放電影的小展覽,介紹巨人之堤的概況。遊客不想買票自己走也可以,票價裏包括一個語音導遊器和路線圖,很有用處。
巨人之堤並不是想象中一個巨大的天然堤壩,而是長達八公裏的一片海岸,幾個呈之子形的小海灣構成約一公裏的中心地帶,火山熔岩柱的集中部分也就是三百米的樣子。景點地圖上用紅黃藍綠標出了四條路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
沿著藍色路線走到從遊客中心出發,走到第二個小海灣不遠。進口處,左手處就是一排火山岩六角柱,算是巨人之堤的大門。近處看,每一根柱子都像是一塊塊扁石堆砌而成,尺寸均勻,像是機器統一切割出來那樣,不可思議的整齊,柱子之間緊密相連,排成了一麵石牆。
放一張俯視的照片,從遊人的比例可以看出石柱牆的高度。
進了石柱牆門,就來到了六角形岩柱最集中呈現的地帶。岩柱一片片的從低到高排列著,像是修在山坡上的梯田。中心比較明顯的是低中高三麵階梯,周圍連綿著,錯落著,滿眼都是,似乎無處下手去數算它們的數量。
怎麽能數的過來呢?四萬根石柱,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似乎隻有超然的偉力才能實現。
語音器裏及時傳來了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巨人芬恩·麥庫爾為了抵擋蘇格蘭巨人而建造了這座堤壩。巨人征戰,像擺弄積木一樣建造障礙物,倒是有幾分合理性,岸邊留下的巨人靴算是一個佐證。據說靴子是九十三碼的,上邊躺倆人沒有問題。
神話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麥庫爾為了把自己心愛的人留在愛爾蘭,想出了建造堤壩這樣的辦法。為了愛情,超人麥庫爾幹這活兒應該是易如反掌。
科學家認為,巨人堤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50 至 60 萬年前,這是由於火山噴發和熔岩入海後冷卻而形成的。進一步的原理解釋也有,對於普通遊客來說、也許我們僅需知道下邊的一點就夠了;冰與火冷與熱兩極的碰撞,過程我們無法想象,結果就是眼前的稀世奇觀。
上圖是另一處岩柱石牆
第二天清晨,我又乘車回來走了懸崖上方的紅色路線,俯瞰的視角,從上而下的細節一一呈現:上方的岩石與植被,小海灣的形狀,六角岩柱的分布、海水層次變化的顏色。比起近距離的平視,更富有視覺衝擊力。
幾個海灣被綠茸茸的山坡環繞,靜靜的水波輕吻著沙灘,帶著青苔的圓石,和一排排六角形的默默無語矗立的岩柱。這是驚濤駭浪消退的平靜,硝煙散盡的安寧,是毀滅過後的重生,瞬間成就的永恒。愛爾蘭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和這四萬隻石柱虛實交錯,相映相輝,共同書寫出這史詩一般的鴻篇巨製。
這條線路上串聯起來的景點還有幾個:登路絲城堡,卡裏克索橋和黑暗樹籬。登路絲城堡是個廢墟,黑暗樹籬較遠,公交車不到。卡裏克索橋倒是有個靠停站,下車就到了景點。
這是被譽為世界第3險峻的索橋,連接愛爾蘭主島和小島Carrick-A-Rede。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是一條僅能通過一人的繩索橋,橋長十米多,站在搖搖晃晃的橋上,俯瞰著腳下驚濤拍岸的壯麗畫卷,是對遊客的一個挑戰,也是對勇敢者的一個饋贈。
2 ,莫赫懸崖
同在一個島上,巨人之堤屬於英國,莫赫懸崖才算愛爾蘭本土。看莫赫懸崖,(Cliffs of Moher)很大成分是衝著它的名氣去的,很多介紹都說它是歐洲最高的懸崖,每年的遊客人數高達百萬。可許多網上的照片宛如下圖,就是那麽一段懸崖。看了幾張照片後,心裏還嘀咕了一會兒: 它該不是那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景點吧?
從小城高威出發,乘坐的是不帶導遊的旅遊大巴。約等於直達的公交車,到達目的後自行參觀,到約定的時間再跟車返回。票價小貴,但省時,符合我在目的地後需要自由度的期望。
路過一個古老被廢棄的城堡,三麵被水環繞,在開闊的平原上很是顯眼。車子沒停,但轉彎時,速度慢了下來,得以從車窗照了這張相片。
莫赫懸崖的氣候是一天四季,大巴車行一路陽光燦爛,剛到景區門口大雨瓢潑而下,一車人紛紛躲進窯洞般的信息中心避雨。五六分鍾後,雨嘎然而止,又是豔陽天。這個見麵禮不小,僅僅一片懸崖地帶,就有自己獨立的天象氣候,地勢的特殊性不言而喻。
信息中心順著山勢建成了窯洞形,好處也是顯而易見,即防風又不破壞自然景觀。
見到莫赫懸崖的第一眼,覺得並未超過預期和想象。它的最高處是二百一十四米,才是挪威高達八百六十米的霍內輪(Homelen)山脈海崖的四分之一。沿著步道邊走邊看,漸漸的就在心中讚歎起來。這長達八公裏,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海岸上,全程是直上直下的陡崖,像是在大西洋和愛爾蘭島之間築起的一麵高牆。原來,雄偉壯觀和綿延漫長兼備,它才引人注目,在世界上十八個最吸引人的海崖的列榜之中居首。
這麵超長的高牆,出於自然之手。拿地理術語來說,是地殼運動、岩層沉積和海洋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它不像直來直去的人工牆那樣,它的邊緣是弧度的鏈接,是充滿了美感的曲線。如書法家連續不斷的寫出的“之”字,點橫撇捺之間,是一個又一個的小海灣,裏麵藏著各自的小乾坤。海灣的形狀,崖上的皺褶,棲息的鳥類,還有崖頂岩縫的植被,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簡簡單單一個弧形,有的岩壁層層疊疊,如屏風隔斷。有的岩壁上滿是鳥與白色的鳥糞。順便說一下,這裏的鳥達到了三萬隻的數量,鳥的品種也有二十之多。
如果說懸崖峭壁的形成是地殼運動,岩層沉積和海洋侵蝕的共同作用,那些邊邊角角之處的海蝕柱就主要是後者—風化和海洋侵蝕所為了。比如下圖中左下角那個名叫布拉南莫爾(Branaunmore)的海蝕柱。
它原本是懸崖的一部分,大西洋海風海浪經年累月的侵蝕,讓它分離出來,成為一塊黑乎乎的孤石,倔強的佇立海中。這種侵蝕的過程也許是漫長的,以百萬,千萬年為單位計算,但有的地質變動又是瞬間的,一次地震,一次火山爆發,就會出現改天換地的變化。這裏懸崖直觀的展示,讓我們得以見識了地球演化的曆史和自然力量的偉大。
懸崖的曲線地形還有一個優點,它恰到好處的控製了遊覽的節奏,遊客在感到單調和疲勞之前,就又是一波柳暗花明,讓人們提起精神。不知不覺中,就走完了超長懸崖中最壯觀的部分。
崖頂部的沁人心脾的綠茵草坪,愛爾蘭的另一個稱呼叫“翡翠之島”,名副其實。
結束遊覽時,又望了左邊的懸崖一眼,忽然覺得這些錯落排列著的岩石很像書架上擺放的精裝書。這個想法像火苗一樣在心裏亮了起來:如果說巨人之堤是一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傳奇巨著,那眼前的莫赫懸崖就是一部開放式的地理教科書。它的每一個章節裏都記載著千萬年,上億年的地質變化。它提供給不再安心讀萬卷書的我們一個機會:用行萬裏路的方式,來觸摸到封印在石柱,石牆,石壁裏的曆史,故事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