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代生活艱苦而簡單,有朋友來,一席鋪地。可過一宿。 鹹豆加青菜,則是一餐。簡單隨便。
現在吃宿多有講究,禮儀也多,比較容易"招呼不周"。招待客人,實在不容易,並不一定"不亦樂乎"。
上月妻有客人,來自中國,是一對夫婦,老婆是妻子的少年知友,少年時非常談得來。幾十年沒見了,所以妻子熱情招呼,留在家裏住了五個星期,其間帶他們出外觀光,遊山玩水。西岸帶他們遊玩了舊金山,還陪他們去了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和大峽穀。然後飛東岸去華盛頓DC, 紐約,盡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當我們盡力表現"地主之誼"時,客人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禮儀。
這段時間,使我了解到什麽是"相見好,同住難"。首先是洗澡,他們洗澡要穿著拖鞋入浴缸,洗完後穿著拖鞋踏在洗澡間的地上,把洗澡間弄得滿地是水,妻子勸說不要穿拖鞋入浴缸,他們說好的,但第二天仍舊是這樣。故每次他們洗澡完畢,妻子都要用布把洗澡間地板擦幹。二是睡覺習慣,他們晚上一定要亮著大燈睡覺,問為何這樣,兩夫婦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怕黑。幾十歲的成年人,竟然怕黑?後來還發現他們是穿著白天上街的衣服睡覺的,怪也不怪?
早上天亮起床後,不開窗簾不開窗,不關燈,坐在床上看手機。九點鍾了,妻子煮好早餐請他們出來吃,他們這才說,我們還未刷牙洗臉,給我們點時間。大家要等他們完成後才能吃早餐,每天如是,也不知道改一改。
出外旅行去餐館吃飯,請他們點菜,他們說吃什麽無所謂,什麽都可以,什麽都吃。客氣一番,也不願點菜。結果我點一個羊肉煲,他說他不吃羊肉,後來改點一個筍炒豬肉,上菜後發現他又不吃筍。為什麽不能直接一點呢?還是我們來美國太久忘記了中國禮儀?後來有一次又發現他不吃豬腸,都不肯直接說出來。早餐去吃點心,兩夫婦拿著餐牌研究了半天,才叫服務員來,服務員來了,兩夫婦還在研究,等得服務員也不耐煩了,說,"你們慢慢看吧,我一會兒再來。"結果一個早餐吃了近兩小時。
開車帶他們去玩,下車後總是用力關門,撞得車門發出很大的聲音。那是妻子的愛車呀,妻子勸他們不要那麽大力關門,他們卻說,"無事,無事。"以後依然如故,氣得妻子麵都白了。
出去玩的時侯總是慢一拍。走路慢慢的,跟在我們大約十米後。他們不懂英語,把他們弄丟了可不好辦,我經常要催他們走快點,但是他們總走不快。那麽好吧,我們走慢點,可他們走得更慢了,總是要拉在我們後麵十多米。一次在華盛頓DC乘地鐵時需要轉車,列車到站前已經告知他們準備下車。那個車站人也不多,可我們下車後一轉身,發現隻有老公下來了,老婆仍在車上,她走到車門口時車門恰恰關上了。我們看著她站在車門口不知怎麽辦,列車呼嘯而去,一下子我們都呆在當地。她不懂英語,此一去能否再回來呢?她老公嘮嘮叨叨地在抱怨老婆動作慢,我說你怎麽不一把把她拉下來呢?你可以拖著她走呀。怎辦?我略一思索,叫妻子馬上乘下一班的列車,到下一個站下車,看能否找到她,找到的話就一起乘回程車回來。如果找不到,就隻好報警處理了。一個城市人,不應笨到連下一站下車都不懂。我和她的老公在站台上等了十五分鍾,終於看到妻子帶著她的好友回來了。唉,一個城市人,連坐地鐵都不會!
她老公的習慣,真是不敢恭維。由於以前曾犯過的錯誤,他不被允許進入加拿大,老婆就隻好單身一人去加拿大探望女兒了。這期間,他住在我們家等老婆回來。由此,我觀察到他的幾個不好的習慣。仍是每天早上要請他出來吃早餐時才走去刷牙,不懂得早上起床就馬上刷牙洗麵。象個小孩子一樣,需要別人催才懂得去刷牙。吃完早餐,就坐在沙發上看手機,坐姿殊不好看。是一腳著地,一腳豎高踩在沙發上,隨便得像在家裏一樣。另外他非常愛喝酒,連著幾個晚上妻子都拿酒給他喝。第一晚喝過之後,以後每晚就迫不及待地自己去拿酒杯,一個一個地打開廚房的廚櫃去找。告訴了他放酒杯的是這一個櫃,第二天他又忘記了,仍然是一個個廚櫃打開去找,每天如是。結果妻子很不高興。問問主人嘛,基本禮貌都不懂,怎能到別人家裏翻箱倒櫃呢?或是耐心一點,等待主人拿杯上來再喝。除了喝酒,可能是因為沒有老婆督促了,一連三天沒有洗澡。妻子說他們住的房間一股汗酸臭味,也不開窗通氣。他們走後妻開了所有窗通了一天風,被子床單大洗不在話下。
經過這次,妻子說以後再不敢請人來家裏住了。
說了這麽多,是我們挑剔了嗎?還是不夠包容?歡迎大家議論。
第一天看到他們穿著鞋子進浴缸, 就應該對他們板臉的。主客顛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