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好久不讀小說了,剛看這本Oprah book club推薦的,非常讚”。這本書An American Marriage是兩個月前剛出版的,我就從圖書館借來讀了讀。
小說開始,是住在亞特蘭大的一對小夫婦去路易斯安那的小城看望公公婆婆,晚上不顧公公婆婆的挽留,住在一家旅館裏。丈夫告訴妻子一個家庭秘密,公公並不是他的親爹。妻子對丈夫一直瞞著她有點不滿意,又為了別的小事,兩個人發生了爭執。妻子喊了聲“11月17號”,丈夫隻好不說話了,因為11月17號是他倆相遇的日子,兩人約好,吵架時一喊這個日子,17分鍾內兩人都不許說話,讓雙方平靜下來。閑著沒事,丈夫幹脆到二樓製冰機去拿冰塊。走廊裏遇到一個和他母親年紀差不多的白人婦女,一隻胳膊有傷,就幫她端著冰桶,一路聊著到了她房間,幫她開門開窗,順便修了漏水的廁所,走時發現門把手有點鬆,告訴她要小心。
半夜,小夫妻睡得正香。忽然房門被踢開,丈夫被警察抓了起來,罪名是強奸了那個婦女。盡管妻子作證丈夫一直在她身邊,但是那個婦女一口咬定罪犯是丈夫,丈夫被判了12年徒刑。
可是這時妻子發現懷孕了,監獄裏的丈夫說,"You can't have it",怎麽辦?這時候妻子最大的依靠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和好朋友Andre,他也是丈夫大學同學和哥們兒,小兩口當年是通過他認識的。妻子轉學去他們那個大學之前,其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暗往事。
一開始小兩口頻繁鴻雁傳書,妻子也常來監獄探望,三年後丈夫的母親去世,後兩年妻子再也不來了也不再寫信,但是並沒有和丈夫離婚,每個月仍舊給丈夫寄錢,同時也不斷地讓律師接著打官司爭取平反。
進監獄不久,丈夫的獄室轉進來一個老犯人,丈夫發現他其實是自己的親身父親,老犯人當然處處罩著兒子。
五年過去了,經過律師不懈的努力,丈夫被證實誤判,終於放出來了。他回到自己的小家,房子大門的鎖並沒有換,他可以用5年前的鑰匙開門進去,這預示妻子還會接受他?
這時候妻子已經和Andre同居兩年,這一天Andre為她戴上戒指、向她求婚。三人世界將如何保持平衡?妻子到底何去何從?
這個小說很誘人,讀之前我對它的情節一無所知,故事的展開和事情的發展讓我一直想看下去,每天晚上勤奮讀書,到餐館裏吃飯都後悔忘了帶Kindle,在手機上接著讀。最近聽了幾本有聲書,聽書省眼睛,可是很被動,一不小心會走神。讀書更主動,可以隨時查字典。再說手拿一本Kindle的形象也挺好的,讓孩子看到媽媽沒有成天抱手機。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以前不知道的社會。裏麵的大部分人物是黑人,既有公公這樣愛家庭愛妻子愛繼子的三好男人,嶽父這樣聰明又會賺錢的成功人士,又展示了更多的問題:16歲就生孩子的婆婆,狗熊摘棒子一樣不斷愛上新女人的Andre的爸爸,好幾個單身媽媽,黑人男性容易被抓進監獄,等等。和《山裏人的挽歌》(Hillbilly Elegy)刻畫了窮白人的生活,或者《被驅逐者》(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報道了住不起房子的人一樣,這本書讓我們對一個遙遠的不熟悉的群體增加了了解。
書名叫“美國婚姻”,這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其實更反映了人性,人是很難熬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的,不管在不在美國,不管是不是黑人,比如那些海歸人士。查了一下,印第安人離婚率最高45%,白人黑人在中間,37%和42%,亞裔的人離婚率最低,隻有17%,我好奇是不是印度人的配對結婚最穩定,給這個低離婚率貢獻最大?不過那誰說婚姻就像鞋子,舒服不舒服隻有自己知道。
一開始我被情節吸引,somehow把這本書當真的事件來讀,所以當我覺得有些內容不可信、或找不到帶入感,就比較失望。比如我覺得對每個人物的心理特征抓得不是很準,丈夫出獄後偶遇高中女同學顛鸞倒鳳36小時沒有給他爸爸打個電話我覺得不是很可信,當然,我是說不打電話那部分。
這本書在goodreads上評4.1,亞馬遜上4.3。當然評分不能完全說明書的質量,比如內容偏頗很不嚴謹的the China Study和Malcolm Gladwell寫的那些被少爺稱作“pseodoscience”的書都是評分高而且極為流行的。
告訴朋友我看完《美國婚姻》了,朋友說,“你好快,我還在一半。”不著急,你看完了咱們再討論,以書會友,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