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家裏總是擺放著一件特殊的紀念品,是一隻乳白色的大鴕鳥蛋,蛋殼上?布著細小的斑點,有點兒象小孩臉上的雀斑。蛋殼很厚,看上去很像是陶瓷做的,十分可愛。這種鳥蛋在中國是沒有的。“ 這是什麽東西?從哪裏來的?” 客人們總是好奇的問道。這隻鴕鳥蛋是很多年前媽媽從非洲帶回來的紀念品,記錄了媽媽在非洲的一段援外生話。
中國政府從六十年代開始向非洲選派醫療隊,開始隻是小規模的向少數幾個非洲國家派遣。中國醫療隊很受當地歡迎,更多非洲國家請求中國政府向他們的國家選派醫療隊,於是更多的省份參與到援非醫療隊的活動。索馬裏這個非洲國家成為吉林省援非醫療隊的目的地。第一期援非醫療隊在六十年代後期組隊,那時仍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首次派出國醫療隊,省裏對這件涉外活動很是重視,醫療隊選擇的醫生都是人品好且醫療技術過硬。媽媽1948年考入大連醫學院學習外科專業,後又在上海醫學院跟隨一位著名教授學習兩年婦產科,畢業後一直從事婦產科工作。手術做得好,總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病人,且已擔任婦產科主任,媽媽成為醫療隊的婦產科醫生的候選人。然而當有關部門找媽媽談話的時候,媽媽則明確表示她無法離開,所以不能參加那一期醫療隊。媽媽無法離開是因為當時媽媽是家裏的唯一家長。爸爸在文革早期就受到衝擊,屬於“有很多問題”的走資派,工資停發,後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如何結論當時形勢不是很明了,家裏都是靠媽媽一個人支撐。哥哥那時小學二年級,而弟弟隻有兩歲大,還有姥姥姥爺,這種情況媽媽不可能去非洲。於是媽媽沒有參加第一期援非醫療隊。當七十年代初組建第二批援非醫療隊的時候,媽媽又成為婦產科醫生的人選。這時仍在文革期間,但形勢好轉一些,開始落實政策。當有關部門再次找媽媽談話的時候,媽媽覺得他們這次非常希望她能夠參加,而且不僅做為婦產科醫生,還要兼任醫療隊隊長。媽媽很清楚這一次她很有可能會參加醫療隊,但她決定必須要把爸爸的問題解決才能成行。媽媽一直堅信爸爸是清白的。媽媽向組織提出請求,要求相關部門重新審查爸爸的擋案,為爸爸做結論並將爸爸從農場送回來,家裏必須要有一位家長才行。出國醫療隊屬於涉外活動,各部門都很重視並且協助完成。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確認爸爸沒有任何曆史問題,是位好同誌。當相關人員將這份文件拿給媽媽看時,媽媽看後覺得如釋重負,她可以去非洲。過了一段時間,幾年沒有回家的爸爸便從農場“解放”回到家中。媽媽以她的不解努力和果斷使爸爸在文革中蒙受的莫須有的罪名得以初步澄清並且重新回到家中。這是媽媽在文革中第二次對爸爸出手相助,而回到家中的爸爸又全力支持媽媽,承擔起照顧上有老下有小的全家人的生活。
當醫療隊組成之後,省裏組織醫療隊學習及下鄉鍛煉。這樣做的考慮是非洲很貧困,條件差,醫療隊要有這樣的體驗,而且醫療隊去到非洲之後,是獨立行動,全體隊員要在一起打磨,相互熟悉並合做。很長時間媽媽的醫療隊都在做各種集訓,經常離開家。有幾個月的時間醫療隊去了深山老林一個叫夾皮溝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智取威虎山》裏李永奇的家鄉。媽媽說那裏什麽都沒有,沒有交通工具,醫療隊帶去的醫療器械隻能放在木板上拖到住地。農村缺醫少藥,真的是在老鄉的炕頭上做手術。醫療隊在那裏努力工作,盡力為農民服務。說來也巧,媽媽以前協助培訓過的一位鄉村醫生剛好分配到那裏工作,他的愛人生孩子遇到難產,鄉村醫生處置不了,幸好碰到媽媽來到這裏,及時為她做了處置,毋子轉危為安。如果醫療隊不在這裏,病人不知道要花上多少時間才能到達縣裏的醫院,結果不堪設想。能夠救病人與危難之中,媽媽很欣蔚。老年的媽媽說到這段經曆時仍然感到幸虧她去到那裏,保證了母子平安,也幫助了她的學生。
醫療隊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離出發的曰期越來越近了,全家人攏罩在對媽媽要離開的那種不舍和擔憂。那時中國的大門幾乎不對任何人開放,老師說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是幸運兒。我們不知道西方人的現代生活是什麽樣。中國雖然屬於第三世界,但我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小汽車,可我們有公共汽車,有自行車,有學校,還有便宜的食物,我們很知足。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說是一位蘇聯人,拿出10塊錢,然後拿出一塊小手帕,和營業員說買西紅柿,營業員笑著告訴他你需要一個大筺來裝,10塊錢可以買二百斤西紅柿!但我們知道非洲是一個貧困的地方,炎熱幹旱沒有糧食,加上經常流行傳染病。不知道會遇到什麽危險。尢其是年邁的的姥姥姥爺,想到他們的獨生女兒要到很遠的地方,要走很長的時間,心裏忐忑不安。而他們也是讓媽媽最放心不下,盡一切努力,媽媽為他們準備好生活用品,並安排醫院在需要的時候能為老人提供住院的方便。最後媽媽為全家人做了臨行前晚餐。可能是醫療隊集訓的一項內容,記得媽媽還曾去了一個實習飯店學習了幾天廚藝,自然把學到的幾個菜給我們展示一下。但是無論媽媽做什麽好吃的,總忘不了讓媽媽做一個 “雞蛋白果”,那是小時候的最愛。看著媽媽把雞蛋打散,要打的特別散,熱油,少量多處加入蛋液,如同天女散花般,雞蛋液瞬間蓬鬆開,炸的鬆酥脆,涼下來後撒上白糖。這個簡單的菜卻是小時候百吃不厭的媽媽的味道。
送媽媽走,我們要去和媽媽照一張全家像。當時正是冬天,姥姥姥爺不能出門,父母帶我們兄妹仨踩著吱吱作響的雪地來到一家國營照像館,我們小時候都在這裏照過像,好在文化大革命還沒有把這家照像館砸爛。弟弟和
媽媽
坐在前排,我和哥哥站在爸爸的兩邊,攝影師按下了快門。一張全家照,留下了歲月年華和故事。照片上有 “支援世界革命,出國前留念” 的字樣,時間是1971年12月三十一日,也就是1971年的最後一天。第二天,1972年元旦媽媽乘火車去北京,我們在火車站和媽媽說再見,祝媽媽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醫療隊在北京還有些活動,包括著裝和領導人接見。第一期醫療隊走之前是受到總恩來總理接見的。據說媽媽這一期仍然有這個計劃,人人渴望見到周總理,可是周總理日理萬機,實在是太忙了,未能如願。以後總理接見這一項就取消了。但有衛生部領導接見。媽媽走之前問我們在北京要什麽東西,弟弟還小,要了一個玩具槍。不記得哥哥要了什麽,但記得我要的是一雙 “北京棉” 。那個時代雖然不能講吃講穿,但時不時還是有些東西會流行起來。有一段時間,女孩子冬天的棉鞋流行的就是 ”北京棉”,白底黑色條絨棉鞋,那一圈白色塑料邊,樣子很好看,隻有北京才能買到。媽媽專程購物一天,為全家人買東西。最後一個大包裹寄回來,裏麵有好多吃的東西。那是個憑票供應的年代,但是全國保證北京供應,如有機會去北京出差,都會盡量買些食品。媽媽買了好多掛麵、香腸這些能儲藏的食品,也有我們喜歡的零食,北京果圃,大米花,北京點心等。弟弟找到了玩具小槍,叭叭的玩個不停。我看到了那雙昐望已久的 “北京棉”,穿上試試,正合適。謝謝媽媽,在去非洲之前還惦念著我們,棉鞋穿在腳上,暖在心裏,媽媽的愛,永遠不會忘記!
記得老爸去南非出差,帶回來碎寶石,說是給哥哥娶媳婦用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