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陽光中——按摩店中的“異類”》
文/馬青
在別人眼裏,“華人按摩店”總是和曖昧、“擦邊”聯係在一起。
她偏偏選擇,開在陽光下。
虧也要守住底線
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七家按摩連鎖店的創辦人。十三歲時,她來到美國。不可否認,“華人按摩店”,大多要做小動作。她知道周圍人對“華人按摩店”的固定之見,也知道這個行業的業態——低價、打“擦邊球”、不持證。她也知道,堅持合規、持證、全英文接待、九十多元一次,而不是五十來元,會被同行說“裝”、“撐不久”。但她一直做到了現在。哪怕其中一家店,虧損了一年多。
有人問她:“你想虧到何時?”她答:“虧到死。”這不是一句賭氣的話,而是決不妥協的信念。她說:“把商業做好,才能抵達情懷。”她說教,隻是身體力行。她考執照、學管理、補上大學課程,也手把手培訓員工。她說,她想做成一個可以被複製的模式。這樣,以後新來的華人移民女性,就能來她的店裏工作,擁有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穩定的開端。
開在陽光裏
這七家店中,有一家開在Rockville, 名叫 Dreamland。和人們印象中那種隱秘、昏暗、低價促銷的華人按摩店不同,這家店的前廳兩麵都是落地玻璃窗,陽光通透。推門進去,白色布藝沙發和綠色植物映入眼簾,空氣中有一絲淡淡的茉莉花香,陽光在藤編地毯和木地板上彈奏清澈的音符。一句話,Dreamland以極簡裝飾風和清雅的格調迎接身心疲憊的你。
她把一切都放在光裏——空間、人員、流程、服務標準。為了給顧客帶來舒適的體驗,她對綠植和小點心的擺放、音樂的選擇、壁燈的亮度,都再三調試。
不隻是按摩,還是療愈
她知道,一邊是灰色地帶中那些靠暗示和低價吸引人的場所,另一邊是真正需要肌肉放鬆、壓力舒緩、精神撫慰的人群。她堅持服務的是後者。她說:“按摩不僅是按壓肌肉,也是在緩解長期壓抑下來的不適和心累。她經常提起“療愈”兩個字。這不是營銷詞匯,而是她對這個行業的深層理解。她想療愈的不隻是身體,還有誤解、羞恥、邊界混亂,還有那些在夾縫中長大的女孩,從沒被好好照顧過的靈魂。
槍聲響起之前,她已認定方向
她不是不知道開“擦邊”店更賺錢,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按摩店是這些“擦邊”店中的異類。但她知道,一個行業如果任由汙名生長,總有一天,汙名會變成仇恨,仇恨會扣動扳機。她記得那場發生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槍擊案:一個白人男子走進多家華人按摩店,開槍打死八人,其中六人為亞裔女性。有人說,那是“性癮作祟”,但她知道,那是整個社會對亞裔女性的性化、工具化與無聲歧視長期堆積的結果。如果華人社區內部都默認“幹不幹淨無所謂”、“賺錢最重要”,那就等於把下一代女性推向更大的暴力陰影之下。
她的美國夢
她知道很多人心中的“美國夢”是——進矽穀,投華爾街,考名校,做白領。她沒有那樣的學曆,也沒有那樣的路徑。但她說:“我走自己的路。”她不想成為誰眼裏的“成功樣板”,她想修一條可以落腳、可供生長的現實路徑。這條路,沒有鎂光燈,但可以容納疲憊的身體,也承載自尊的靈魂。
三種信仰,交織成力量
她的精神養分並不來自單一信仰,而是橫跨三種世界觀的殘片相遇。她的外公曾是出家的佛教徒,在中共鎮壓佛教時,被迫還俗。她的爺爺是天主教徒,信奉犧牲與順服。而她十三歲移民美國後,又在基督教文化的空氣中長大。這三種截然不同的信仰體係,在她麵對現實困境時,一再浮現——忍耐、寬恕、秩序、托付、犧牲、召喚。
她不標榜自己有多特別,也不把“堅持”掛在嘴邊。但她心裏有股力量——不是高聲呐喊的激情,而是每天開門營業、培訓員工、拒絕灰色誘惑時的默默堅守。她說,無力時,總有一隻手推著她往前。那隻手,有時像是爺爺的十字架,有時像是外公當年的木魚聲,有時,像是看不見,卻從不缺席的天父。
默默守住光
她知道,“按摩店”這三個字,讓很多人浮想聯翩,但她不願放棄。她要為那些想靠雙手立足的華人女孩,留一條幹淨的路,也留下一份職業尊嚴。
這不是一時衝動,是她認準的方向。
她所做的,遠不止是開設幾家連鎖店。她在構建一個有溫度、有信念的品牌體係——不僅為顧客提供專業且有尊嚴的療愈體驗,也為華人女性和新移民開辟一條可以複製、可以托付、可以驕傲的道路。在偏見中挺直腰杆,在困境中不放棄理想,她以一己之力,為這個行業擦亮了另一種可能:一種可以被信任、可以被尊重、也可以被傳承的價值。
陽光是她的回答
她一步一步踏出腳印,也一步一步,走進陽光。在她眼裏,陽光不是裝飾,而是她對世界的回答。
她叫Cathy。
2025年7月22日 馬裏蘭
《勺子,蛋糕》|馬青讀詩 EP.04
→收聽鏈接:https://youtu.be/lrmvM1UaN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