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麽才算是經濟侵略?
中共方麵現在對經濟侵略的定義,明顯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了。這個是我查到的中共方麵的定義。
不過高考課本上似乎還是跟之前差不多。
列強經濟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1.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自然經開始解體。造成中國農民、手工業者大量破產貧困,因而具有破壞作用,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
2.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
3.列強侵華將中國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的同時,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第三方:
美方:
白宮貿易和製造政策辦公室 中國政府正在實施一項長期全麵的工業計劃,以此來搶占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本土企業取代在華投資的外國公司研發並製造關鍵技術和產品的地位,並在國際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 一、中國的經濟入侵策略 中國政府正在實施一項長期全麵的工業計劃,以此來搶占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本土企業取代在華投資的外國公司研發並製造關鍵技術和產品的地位,並在國際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 曆經三十多年飛速發展,中國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發展,加速全球產業鏈升級,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中國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是建立在大量與全球規範不符的掠奪政策和侵略行為之上,也就是:經濟入侵。就目前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對市場經濟幹預的嚴重程度來看,美國,甚至全球經濟都麵臨著嚴重威脅。 中國毫不掩飾其在某些領域的經濟侵略政策和行動,通過重要政府文件確立為國家戰略。商業團體,智庫和政府相關機構還不斷在宣傳層麵為此造勢。具體執行則落實到國家控製的國有企業,投資公司,政府部門,軍隊和技術人員等。本文先簡要介紹中國經濟侵略的四個方麵: 保護本國市場免受進口商品及服務和國際競爭的影響:包括高關稅,非關稅壁壘和其他管製措施。 擴大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工業政策支持包括對國有企業進行出口補貼,確立國企優勢地位,在國內國際市場中與外國企業競爭。受益於國內優惠政策,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從而拉低全球價格水平,將外國競爭者擠出國際市場。 在全球範圍內獲取並控製戰略性自然資源:中國通過掠奪性的經濟和金融發展模式債務陷阱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資金援助,換取市場準入和自然資源的債權。這些關鍵資源包括鋁土礦,銅,鎳和稀有大宗商品(鈹、鈦、稀土礦)。這種模式在集權或法律不健全的國家尤其行之有效。 控製傳統製造業:中國政府依靠優惠貸款,超低電價,尚未健全的環保法律和監管缺位的組合拳,牢牢把控住許多傳統製造業部門。歐盟商會在其報告中稱:對一代人來說,中國一直處於世界工廠的位置。截至2015年,中國占世界汽車生產的28%,輪船生產的41%,冰箱,彩電,空調和電腦生產占全球的比重分別超過50%,60%和80%。 然後,本文將重點討論中國經濟侵略的兩個方麵,並對相關重要政策和行動展開陳述: 從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竊取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 搶奪驅動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和國防軍工產業的先進技術。 這份報告將記錄中國實施這兩項戰略的主要產業政策、政策和實踐。通過這種實施,中國政府尋求獲得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皇冠上的寶石。 二、中國如何獲取技術和知識產權,掌控戰略性新興行業 中國工業計劃的目標是對世界範圍內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引進、學習、融合與再創新。該計劃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通過物理和網絡手段竊取技術和知識產權,通過偽造,盜版和偵查,逃避美國的出口管製法律。(2)利用技術換市場、強迫外國公司進行技術轉讓。(3)對關鍵原材料進行出口限製和壟斷采購權的方式脅迫外國公司。(4)有計劃地收集公開信息和技術成果,派出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作為技術間諜,同時引進美國科技人才,以此竊取美國的先進技術。(5)通過政府投資獲取技術。 A. 通過物理和網絡手段盜竊技術和知識產權 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稱:中國政府支持的商業間諜活動分布廣泛,長期活躍。目前已知被中國列為戰略性新興行業包括:電子、通信、機器人技術、數據服務、醫藥、移動電話服務、衛星通信和成像、商業應用軟件。 1. 商業間諜通過物理方式竊取技術和知識產權 商業間諜潛伏在公司內部,獲取商業機密,盜竊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稱:中國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針對相關美國公司有計劃的商業間諜活動通過諜報人員滲透,係統性地竊取美國公司信息網絡和知識產權,製造盜版,最終以極低的價格收購。 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試驗小組的報告稱:中國商業間諜活動的規模還在持續擴大。單獨依靠法律手段不足以有效抑製中國政府支持的盜竊活動。一方麵,在間諜活動產生實質影響之前,許多美國公司對此毫無覺察。另一方麵,一些美國公司擔心公開商業間諜犯罪會帶來不利影響。即使公開舉報,中國政府通常采取不配合態度,製造跨境調查難度。 公開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安全部在海外部署了4萬多名情報官員,本土情報官員儲備達5萬以上。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提供大量人員支持。 2. 網絡盜竊與間諜活動 互聯網技術加劇了經濟間諜行動的危害,情報界普遍認為網絡間諜犯罪比傳統方式具有更大威脅。 美國國家反情報長官辦公室呈國會年度報告 中國大範圍地進行網絡經濟活動,其中包括通過網絡入侵外國公司係統,盜取知識產權、商業機密、商業流程和技術。據估算,每年被盜取的商業機密價值為1800-5400億美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 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中國政府開展並支持入侵美國商業網絡係統的行動,盜取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獲得了大量未經授權,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包括技術數據、談判籌碼、內部敏感通信信息等。這些由中國政府主導的盜竊和入侵行為嚴重損害美國商業利益。 2012年,威瑞森無線通訊公司聯合19家民間組織和政府機構對4.7萬多起網絡安全攻擊事件進行研究,共發現621次數據泄露和不少於4400萬條數的數據破壞記錄。涉及經濟間諜入侵的數據泄露事件中,96%是由中國政府直接或間接主導。 2013年,網絡安全公司迪昂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網絡作戰指揮部高度製度化,擁有10萬以上的作戰人員。2014年5月,美國司法部公開了對5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員的刑事起訴,罪名為盜取美國能源和鋼鐵行業有關機構的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構成網絡入侵和經濟間諜犯罪。 2015年9月,美國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舉行會晤,正式承諾雙方政府均不得以獲取商業競爭優勢為目的,開展或支持網絡入侵盜竊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行動。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2016年報告稱: 雖然火眼(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監測到來自中國的網絡間諜入侵的數量在逐漸下降,但這很可能表明中國網絡入侵並沒有停滯,而是從過去高頻率簡單化攻擊轉為更集中、專業和複雜的網絡間諜活動。 3. 逃避美國出口管製法律 中國政府支持的間諜活動也包括逃避美國出口管製法律。美國《武器出口管製法》和《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案》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的,限製應用於軍事領域的敏感技術出口。 隨著軍民兩用技術的不斷增加,美國商務部、國防部、國務院和其他政府機構在執行出口管製法律時麵臨嚴峻挑戰。比如,商用航空發動機技術如果被中國獲取,將被應用在軍事領域。 於阿敏(美籍華人)事件是中國逃避美國出口管製的最新例證。 美國助理檢察官 Daniel Irick 稱,於阿敏涉嫌參與成立空殼公司、建立海外賬戶和偽造文件等間諜活動,相關非法交易達260萬美元。 2002-2012年間,於阿敏向美方供認罪行,在一名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的授意下非法購買和偷運無人水下航行器的相關技術和部件。 4. 偽造和盜版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偽造和盜版產品生產國。據估算,中國偽造和盜版產品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數千億美元。美國知識產權盜竊委員會(獨立於兩黨)統計,偽劣品和盜版軟件對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250億美元每年,商業機密泄露的損失則為驚人的60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知識產權盜竊活動日益猖獗,是全球範圍內最主要的知識產權侵權國家之一。 5. 反向工程 中國通過反向工程技術,拆解分析產品或零部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複製或生產相似產品。特別是,受專利或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應用於反向工程被認為是違法行為。 在中國工業計劃目標(對世界範圍內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引進、學習、融合與在創新)的指導下,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通過反向工程複製外國產品,省去了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B. 以技術換市場的強製性措施 一直以來,中國對外商投資采取以技術換市場的工業政策,堂而皇之違背WTO成員國的準則。在這一背景下,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持續追趕外企,加劇了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 歐盟商會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17年會員企業調查顯示,近20%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3年曾經被要求轉讓技術。94%的會員企業擔憂在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中國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強製性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1)外商持股限製,如通過合資公司強製性轉讓技術;(2)與行政審批和執照申請相關的歧視性原則;(3)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領域差別對待;(4)安全審查;(5)安全可控的技術標準;(6)數據本地化;(7)繁瑣的檢查幹預;(8)歧視性的外商投資限製目錄和名單;(9)政府采購限製;(10)強製實施偏離國際標準的本土技術標準;(11)強製性研發本地化;(12)反壟斷法;(13)專家審查小組;(14)一黨執政影響公司治理;(15)在合資公司內部安插中方人員。 1. 外商持股限製 中國通過限製外商持股,強製或引誘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換取市場準入。一方麵,外商進入中國市場難度加大;另一方麵,本土技術創新和進口替代不斷加強。 例如,中國政府規定特定領域外商投資在自合資公司的最低持股比例限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在某些情況下,中方在合資公司中持股占50%以上。 合資公司一經成立,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就不可避免。通常,中方通過合作製造流程或隱蔽手段盜取技術。 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與日俱增,中國政府大幅減少了合資公司強製性技術轉讓的明文規定,更多通過隱性條款達成交易。雖然中國領導人曾在諸多場合宣稱廢除此類做法,但強製性技轉讓時有發生。 2. 行政審批和執照申請相關的歧視性原則 中國政府通過複雜繁冗的行政審批和執照申請流程強製外商轉讓技術,換取在中國的經營權限。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投資中國的外國企業需要具備一係列行政審批資格,包括投資許可、項目許可、注冊地條件許可和國家安全許可等。經過層層審批環節和非關稅壁壘,外國企業不斷讓步,被迫轉讓技術、知識產權和營銷渠道信息等,同時,中國企業則受益於有利的商業條款。 按照中國政府規定,100多個行業有經營執照要求,包括食品和藥品生產、采礦和通信服務行業。執照限製提高了外國企業經營成本和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 3. 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領域差別對待 中國通常采取執照申請或超低價補償等方式迫使外國企業轉讓專利和技術,否則將通過以下三種措施限製其專利權。 1)中國政府對獲得外國公司技術許可的本土企業有特殊規定。所有技術改進歸技術改進方所有,且外國專利授權方無權阻止中國許可持有人進行技術改進。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這些規定使美國公司深受其害。中國許可持有者在原有專利技術上另行改造,然後在中國或其他地方申請專利。 2)雖然外國專利授權方對授權本土企業的技術和專利享有獨家支配權利,但中國政府試圖不斷縮短這一時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專利或商業機密等技術的保護期在10年以上。對中美合資企業來說,中國政府規定技術轉讓協議的有效期通常不超過10年。 3)根據中國現行的合資公司規定,外國專利授權到期後,中國許可持有人可以無限期使用。 諸如此類擾亂市場的政策嚴重損害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競爭力和創新投資能力。中國企業購買專利技術的費率遠低於外國競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大競爭優勢。同時,專利技術所有者也蒙受了經濟損失。 4. 安全審查造成強製性技術和專利轉讓 中國通過安全審查強迫外國企業公開專利信息,包括源代碼、加密算法和其他敏感知識產權信息。 中國的安全審查規定可以追溯到1999年版《企業商業秘密管理製度》等法律,加密技術被列為國家機密。近些年來,中國在新興高科技領域不斷加大安全審查力度。 2017年6月正式實施的《中國網絡安全法》規定,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安全審查,限製跨境數據傳輸、執行數據本土化。由此確立的中國網絡安全標準遠超過國際標準的範圍和程度。 歐盟商會對此表示關切:外國企業將不得不向中國政府相關安全審查機構提交產品設計和源代碼信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認為:美國公司被迫披露關鍵技術信息,包括源代碼、設計數據庫、行為模式、邏輯模型、平麵圖和中央處理設備的物理構造等。 5. 安全可控的技術標準 中國將安全可控的技術標準納入《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體係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規定。不同行業的技術標準多達30餘項。 在安全可控技術標準的要求下,外國企業需向中國政府提交關鍵技術如源代碼和加密算法,否則將難以進入中國市場。 6. 數據本土化規定 中國要求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將有價值的數據和信息本土化,比如將數據存儲在中國服務器上。外國企業因此麵臨巨大風險。美國商會評論到: 外國企業為研發或經營目的存儲在中國的有價值數據或信息麵臨被非法或不正當使用的風險,特別是中國目前法律不健全,經營風險較大,外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7. 繁瑣的檢查幹預 中國政府頻繁複雜的檢查規定已經超過了公共衛生和安全標準的檢查要求。例如,中國強製性產品認證製要求對外國生產商進行大範圍國內檢測和工廠監察,經過一係列認證之後方可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目前產品目錄包括農業機械、電動工具、機動車和零部件、醫療器械和消防設備。 此類規定不僅強製外國企業轉讓技術,還製造了市場準入壁壘,增加運營成本,從而保護了本國生產商。 8. 歧視性的外商投資限製目錄和名單 中國省部級外商投資限製目錄提高了關稅壁壘和市場準入,進一步收緊了外商投資中國的限製。例如,外商投資電信服務行業負麵清單擴大了該領域執照經營的範圍。外商隻有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才有資格申請執照,否則不允許合資公司使用外國商標經營。 同樣,排除在中國政府外商投資正麵清單以外的外國公司將無法享受到中國本土企業的稅收優惠和低息貸款等。中國的外商投資限製目錄對外國企業造成嚴重的非關稅準入壁壘。 9. 政府采購限製 中國的政府采購限製覆蓋麵廣,旨在提高進口替代和本土創新。歐盟商會稱:中國沒有簽署WTO《政府采購協議》,因此禁止或限製外國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利好本土供應商。 外商投資限製目錄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政府采購限製。此外,外國商品如藥品也被排除在醫療報銷範圍內。 10. 實施偏離國際標準的本土技術標準 中國在新興戰略領域製定的某些國家標準嚴重偏離國際通行規則,目的是阻礙外國企業的市場準入,利好本國企業和技術。例如中國政府製定的4G移動網絡FDD-LTE標準、無線通信網絡WAPI標準和電動汽車充電站的單獨標準。一旦中國在智能製造標準領域另起爐灶,外國科技供應商的市場準入將尤其困難。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 中國在航空、計算機數控裝置、機械設備、醫療器械和機器人技術領域奉行獨特的本土化技術標準,強迫外國企業公開源代碼、加密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製造貿易壁壘。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覆蓋的行業企業可以用較低的專利成本獲得外國企業技術。中國目前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受中國技術標準。 11. 強製性研發本地化 一家大型跨國電信設備公司的CEO最近接受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采訪,他在北京開設了一家研發設施中心,擁有超過500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當問及他是否瞄準了中國的人才市場時,他措辭模糊:除非我向中國政府保證我要在這裏開設一家高科技研究室,否則不允許我賣設備給中國電信服務商。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中國使用各種手段要求外國企業在當地建立研發設施,以此換取中國市場的通行證。中國在2017年頒布了新的市場準入法規。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根據新政策要求,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必須掌握整車製造的全部研發和生產技術,比2009年市場準入規定的三項關鍵技術要求更嚴格。此外,還需具備重要研發能力。中國在2014年發布了《集成電路產業指導意見》,要求大力發展研發、製造和運營中心。中國大舉收購美國公司的目標之一就是掌握先進的研發設施。 12. 反壟斷法 雖然中國《反壟斷法》有助於行業競爭,但也迫使外國公司作出讓步,比如按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專利技術,提升本土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 按照中國《反壟斷法》,對涉嫌壟斷的外國企業處罰額度是當年銷售額的1%~10%。此前,美國高通公司接受9.75億美元罰款,被迫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向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出售專利技術。 13. 專家審查小組 中國行政管理機構數量眾多,他們授權政府、行業和學術機構代表組成專家審查小組對外國企業進行審查和資質鑒定。他們通常巧借例行審查的名義調取外國企業的專利信息。此外,專家審查小組的成員可能與被審核公司存在商業競爭關係。 14. 中國共產黨幹預公司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根據習主席的講話精神,中國國有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不斷加強黨組建設,將黨組工作列入公司章程,參與公司管理決策。中國政府借助這一手段確保公司對國家戰略目標的執行和落實,完全忽視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訴求。 企業董事會成員受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例如,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公司成立黨組部門,目的是確保公司運營符合國家工業戰略和政治目標。目前,百度已在美國矽穀投入大筆資金,用於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開始在公司內部成立黨小組。 15. 在合資公司內部安插中方人員 中國政府要求合資公司雇傭中國員工,服務於中方合資公司。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中方在合資公司內部安插的工作人員從屬於中方原有子公司,通常與合資公司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合資公司的技術麵臨被轉移或泄露的巨大風險。 C. 通過經濟手段強製技術和知識產權轉移 中國的出口管製措施降低了中國企業的製造成本,提升了行業競爭力。有時,外國公司采購中國原材料的價格是中國企業的兩倍。在某些領域,原材料成本在總生產成本中占比較高。例如,稀土礦占風力渦輪機零部件成本的50%以上,占LCD顯示器總成本的50-60%。價格差異使零件製造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歐盟委員會 1. 原材料出口管製政策 中國擁有大量品種多樣的重要原材料儲備,這些材料對全球供應鏈,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至關重要。中國稀土、鎢和鉬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實施的出口管製措施,包括出口配額和出口稅等嚴重限製了重要原材料的來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 中國出口管製措施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生產商的下遊產品製造形成製約,這些產品包括鋼鐵、化工產品、混合電力汽車、節能燈泡、風力渦輪機、硬盤、磁鐵、激光器、陶瓷、半導體芯片、製冷劑、醫學成像、飛行器、精煉油產品、光纖電纜和催化轉化器。中國原材料出口價格被人為調高,同時也對全球原材料市場價格造成擾動。在出口管製的影響下,不少外國下遊產品製造商將生產和技術轉移到中國。 2. 中國的買方壟斷力 中國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比如航空業)擁有巨大的買方壟斷實力,迫使外國生產商在本土化生產和技術轉讓等方麵作出讓步,極大地擴充了中國基礎工業和高科技行業的競爭實力。 D. 信息收集 中國主要通過以下三種信息采集渠道獲取美國國家安全創新基地的技術和知識產權: 1. 科學技術信息開源收集 在中國政府的授意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科研機構、軍隊等派出大批人員進行係統性、大範圍的開源信息收集工作,旨在獲取外國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為本國所用。 雖然其他國家也通過公開信息不斷改進技術,但中國的開源信息收集行動已高度製度化,廣覆蓋、大規模地搜集世界其他國家的技術和知識產權。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谘詢委員會和五角大樓聯合報告指出:中國最大化利用各類信息源,包括掃描科技文獻、數據分析專利、保留工程機械產品樣本和收集科學會議發言等。 1985年,中國重點科技研究所超過400家,科研人員達6萬之多,長期進行數據采集、分析、調查、合成、重組、基準測試和反向工程活動。如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擔了向不同產業、大學、科研機構和人員提供全麵信息服務的職能。該研究所擁有500人以上的團隊,儲備了上百萬篇博士論文和政府報告,幾十萬冊參考書目和幾千本外國雜誌、專著和會議紀要。 1991年,中國一位資深的情報人員出版了《獲取國防科技情報的來源與方法》,可謂是中國開源信息收集領域的教科書。這本書的摘要有以下內容:信息就是文件。信息本身不是情報,而是情報來源。信息收集政策由國家高層製定在製定收集政策時首先應該考慮情報信息如何滿足國家情報係統的需要。 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谘詢委員會和五角大樓聯合報告稱:這本書全麵記述了中國對外軍事開源信息采集工作將各種媒介形式的信息整合成可分析的數據,極大地縮減了研究時間和資金成本。 2. 非傳統信息收集:在美國的中國情報人員 每年有30多萬中國人來美國留學或在國家實驗室、創新中心、企業孵化器和智庫工作。目前,在美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中,中國人約占1/3,在科學、技術、機械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外國研究生中,中國人約占1/4比重。 非軍事部門和科研機構已逐漸成為軍民兩用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設立了形式多樣的助學助研項目,尤其是針對科學和工程機械領域的留學生。另外,中國政府利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引導外國留學生或科研人員采集前沿信息,為國家軍事和戰略目標服務。 2018年2月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聽證會上,參議員 MarcoRubio 向FBI局長Christopher Wray提問:中國留學生,特別是科學和數學相關學科的學生,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反情報工作帶來何種風險?Wray回答:我們在全國各地的辦公室(大城市和小城市)均發現當地有中國安插的信息收集情報人員,覆蓋了幾乎全部學科,特別是學術研究領域的教授、科學家和留學生。我認為學術領域的環境相對簡單,才造成了這一問題。 FBI局長Wray認為:中國政府支持的非傳統信息收集人員正在侵蝕我們開放的科研環境,來自中國的威脅不再局限於政府部門,而是擴大到整個中國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動員全美社會的力量與之抗衡。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谘詢委員會和五角大樓聯合報告稱: 美國學術界倡導開放學習和自由交流的學術精神,而中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留學生在掌握了美國前沿科技後,回到中國為國防軍事研發所用。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美國出口管製規定。 中國國有企業不斷加大對聯合研發項目的資金投入,在美國高校建立新的研究設施。比如, 華為公司的創始人據悉有中國軍隊背景,因此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隱患。美國《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1656條款規定:美國國防部禁止與使用華為或中興通訊生產的電信設備或服務的公司簽訂合約。 華為公司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和相關領域(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未來很可能被應用在軍事領域。 中國政府支持的國有和民間機構在美國的矽穀和波士頓等創新科技中心建立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基地。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在矽穀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與穀歌、蘋果、臉書和其他科技公司搶奪人工智能領域人才。 許多前沿先進的國防科技研發都誕生於美國的國家實驗室。據了解,有一部分在美國頂尖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籍研究人員返回中國後,將學到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應用於軍事武器研發,比如應對抗現代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代超音速滑翔飛行器。 3. 科技、商業和金融領域人才引進 有政府背景的中國國有和民間企業、機構在全球範圍內招募各個領域的精英人才。許多中國企業也想方設法挖走有意向投資或合作的外國公司高層管理人員。 中國政府的科研資助項目由來已久,長年投入大筆資金,廣泛網羅新興高科技領域的人才。人才引進計劃包括兩大領域:外國人才引進和海外中國人才招募。 外國人才引進的對象為其他國家研究機構、實驗室和大學的學術泰鬥和行業領袖。外國專家待遇優厚,可享受稅收減免、免費住房、全額保險、家庭安置補償、科研經費、榮譽頭銜和其他政府獎勵。 海外中國人才引進的主要對象是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的高端人才。中國企業和機構常常借愛國主義情懷呼籲中國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報效祖國。回國人才可享受現金獎勵,優先保證就業。此外,中國政府還向長期在海外工作或學習的高端人才提供國內短期交流機會,掌握他們在海外的科研成果。 中國中央政府於2008年宣布開展千人計劃人才引進工作,主要針對重點科技領域的高端研究人員、專利或知識產權持有人和稀缺科技專家。海外高端人才回國後可享受豐厚報酬,並在中國科研機構和大學擔任要職。 根據中國官方披露的信息,自2009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有4.4萬多高端中國人才回國發展。《中國日報》報道,中國的創業園區已超過300多個,吸納了6.7萬海外歸國人員和其創辦的24500多家公司。 E. 政府扶持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引進高端技術 中國企業在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大規模地投資美國資產,收購美國公司,企圖將美國高端技術和知識產權引入回國,發展本土新興戰略行業。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中國政府製定了係統性的工業發展計劃,通過行政手段和資金扶持引導企業投資高新技術行業。據統計,中國政府性科技投資基金規模達幾十億元。 2006-2014年間,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購買重要自然資源。自2015年以來,中國加大了對美國高科技行業的投資力度。 《中國製造2025》中清晰地列明了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重點發展目標。中國近些年的海外投資與其戰略目標高度一致。 2012年,CB Insights發布了中國對美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目錄,600多個投資項目總值接近20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機器人技術領域。中投公司,中國最大的主權財富管理公司,向一家對標矽穀高科技企業的風投基金注資8000億美元。 1. 中國政府廣泛動員企業和投資公司投資海外高科技公司 中國國有企業、受政府操控的私營公司和國家投資基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大舉投資外國高科技產業。 (a)國有企業 習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習主席在講話中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習主席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 新華社 習總書記在全國會議上的講話強調了國有企業是中國非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征,對中國產業政策發展至關重要。據估算,國有企業占中國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的1/3. 中國國有企業大規模收購美國戰略資產和可轉化為軍用的技術,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帶來巨大風險。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稱:政府機構支持的一些中國國有企業,如今在美國麵對訴訟時經常采取一種具有爭議的辯護理由,即他們享有主權豁免權。 (b)受政府操控的私營公司 中國政府對私營企業的投資決策有很大影響力,借助貸款優惠、行政幹預和公司股東協商等方式,支持或禁止公司在某些國家特定行業的投資決策。 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 這一觀察得到了中國企業的四大特征的支持。首先,中國的許多企業依賴於中國政府的融資,通常是優惠利率。 其次,中國可以通過前述規則來影響私營企業,這是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在公司治理中的授權角色所采取的措施。 第三,公司管理層大多為現任或前任政府官員。哥倫比亞法學院教授WentongZheng and Curtis Milhaupt研究發現:中國前100家私營公司(按營業收入排名)中的95家和前10大互聯網公司中的8家的實際控製人曾經或目前在政府機構(比如人大和政協)中擔任要職。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17年會員公司調查顯示,多年以來,美國公司最擔心的問題是中國企業逐漸提升的競爭力。除中國的國有企業以外,私營企業和在中國的其他外國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強勁的商業對手。 調查結果還顯示,美國企業認為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包括:政府優惠貸款(63%)、優先許可和行政審批(58%)、政府優先采購合同(53%)、稅收優惠(45%)和較低的土地價格(40%)。 第四,中國政府對中資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實施行業限製措施,引導私營企業投資流向新興戰略領域。目前,中國政府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指南》將對外投資領域劃分為鼓勵、限製和禁止三類。中國政府鼓勵中資企業收購海外高科技公司,限製對房地產等行業的大規模投資。 中國政府通過行政幹預和政策約束引導私營公司按照國家工業發展目標布局海外投資,這種做法擾亂了自由市場經濟的運行原則, 損害了外國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競爭環境。 (c)國有投資管理公司為對外直接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國有投資管理公司。自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至今,資產管理規模億接近1萬億美元。 世界前十大主權財富基金中有三家在中國。墨卡托研究中心認為:雖然這些主權財富基金和其管理層通常標榜自己為私營公司,但其所有權關係和融資結構模糊,國家在背後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4年6月,中國工信部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目標,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為國家信息安全水平提供保障。在國家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國有投資管理公司加快了收購海外相關領域資產的步伐。《剛要》發布90天後,工信部宣布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規模預計達210億美元,二期規模約為190億美元。 2. 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掌握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 在國有投資管理公司的資金支持下,中國企業在新興戰略高科技領域進行大規模公司並購、風險投資、種子投資和綠地投資。 (a)公司並購 為了掌握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和技術,中國企業往往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合並或收購。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稱: 2016年,收購企業規模占中國對美國投資總額的96%。同時,製造業設備、房地產開發和科研項目等領域的綠地投資僅占2016年中國對美投資的4%。2017年上半年,收購企業規模占中國對美投資總額的比重上升至97.6%。 中國產業發展規劃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重點投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電信和互聯網等行業。 (b)綠地投資和風險投資 中國在美國的綠地投資和風險投資還處在相對初期發展階段。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谘詢委員會和五角大樓聯合報告指出: 過去十年,中國對美國科技行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企業並購。現在,中國對在美國的綠地投資規模逐漸擴大,投資主體多為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企業。 中國風險投資公司Sinovation 在美國高科技領域進行了一係列的投資和並購。自2009年成立以來,Sinovation共募集了12億美元資金,投資了近300家初創公司,其中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為25家。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谘詢委員會和五角大樓聯合報告指出: 中國企業斥巨資投資美國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虛擬現實、機器人和區塊鏈技術領域,而這些行業對美國未來創新科技和軍事武器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過去五年,中國在美國的風險投資項目不斷增長,約占所有風投項目的7-10%。 中國借助風險投資分享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科技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美國政府對技術轉讓的審查。 三、總結 本文重點介紹了中國兩大產業戰略和一係列政策法規以及獲取他國新興科技產業成果的具體做法。中國經濟規模龐大、政策手段嚴重幹擾市場,企圖通過經濟入侵掌握其他國家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在新興戰略行業占據絕對優勢。不僅是美國,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創新科技也麵臨巨大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