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和德國邊境有個小城叫奈梅亨。這個城市曆史上最出名的事情,是300多年前法國和荷蘭在此簽了個停戰條約。
整個17世紀,歐洲叫得上名字的列強差不多都和荷蘭這個蕞爾小國打過仗。
那時的荷蘭是全球最蒸蒸日上的工貿國家,外貿實力世界第一,人送外號海上馬車夫。
產業能力更是強得沒朋友。比方說它的造船業,效率高、價格低,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商船訂單都被荷蘭吞掉了,連英國人自己的外貿生意,都用荷蘭的船隊。
會造船也就罷了,荷蘭人竟然連中國人獨門秘技青花瓷都能高仿,還會玩金融和股票。
這種能力放在群雄崛起的歐羅巴,那就屬於夏侯惇揉眼睛——馬上就知道疼了。
為了搞掉荷蘭,英國、法國帶頭出台法律,取締荷蘭商船的貿易資格,還在多個地方偷襲荷蘭船隊。
列強圍毆了荷蘭大幾十年,終於把這個小國在各方麵的優勢吃幹抹淨了。
這段時間,奈梅亨這地名又被不少中國人記住了。
今年9月底,荷蘭政府帶著法院,把已經被中國企業收購好幾年的安世半導體搶回了手裏。理由很充分:
要合美國人的規。
安世半導體的總部就在奈梅亨。有意思的是,前幾天中美領導人在韓國握了握手,什麽合不合規的,大家都是G2自己人。
荷蘭人怕是要喊出聲:鷹子,我還沒上車呢鷹子!
1
事情說起來也不複雜。
2019年10月,美國把28家中國公司放進了實體清單。此後,一批批的中國企業被拉入了清單,安世半導體的母公司聞泰科技是去年底上榜的。
今年9月底,美國商務部發布50%股權穿透規則,意思就是隻要在實體清單上的公司,其持股超50%的子公司也會自動受到同等的出口管製製裁。
這時候,荷蘭人坐不住了。
一份荷蘭法院披露的文件顯示,美國官員曾向荷蘭方麵明確表示,安世獲得美國實體清單規則豁免的前提條件是,中國CEO張學政:
必須被替換。
荷蘭人此前已經表現出了對中方的不信任。某種程度上,這是由安世半導體的性質決定的。
半導體產業有三種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工廠隻做設計和銷售,比如被製裁前的華為;代工廠模式,比如台積電。
還有一種就是安世的模式,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都有的全流程公司。
安世的前端晶圓製造工廠在德國漢堡和英國曼徹斯特。後端封裝測試七成在東莞,並且其接近一半的銷售收入,是中國市場貢獻的。
所以當聞泰科技說自己要在上海建晶圓廠的時候,荷蘭人心裏大約在想:
別讓這些人跑了。
當然,它們也不是沒想過解決方案。比如希望聯合公司的荷蘭籍管理層勸勸聞泰,能不能引進荷蘭投資者控股,或者架空一下董事會啥的。
這樣不單產業鏈可以部分留在歐洲,美國人萬一製裁的話,咱們就集體跪著說鷹子別開槍,都是老歐洲良民了。
萬萬沒想到,中方不單不同意,還準備解雇一些荷蘭高管。
結果50%股權穿透規則發布的第二天,荷蘭政府說安世半導體存在嚴重的治理缺陷,他們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
就這樣,安世半導體現在歸了荷蘭人了。
為了取得法理依據,它們引用了一部製定於1952年的生僻法案《商品供應法》。聲稱為了“防止安世生產的商品在緊急情況下變得不可用”,從而保護荷蘭和歐洲的經濟安全與技術主權。
蠔腩敢肯定,荷蘭朋友當時以為這事兒他們做得特別漂亮。
它們同時宣布把安世半導體全球的30多個法律主體的各種權利都凍結了,幹點什麽都需要荷蘭政府批準。
太厲害了。養肥了再殺豬,鷹子得了麵子,海盜得了裏子。但是大家好像忘記了一件事吧:
安世的後端產品工廠,在東莞。
所以你們一說荷蘭的法律,我就忍不住想笑。
2
10月28日,德國經濟部長凱瑟琳娜·賴歇在一場貿易會議上,質問在場的企業家,不是跟你們說了不要依賴中國供應鏈嗎,你們是聽不明白嗎?
賴部長執掌戶部前是勃蘭登堡州的能源公司CEO,她還是汽車供應商舍弗勒的監事會成員,還以榮譽身份擔任聯邦政府國家氫能委員會主席。
我不知道賴部長懂不懂供應鏈的複雜性,但她肯定是懂能源的。問為什麽依賴中國還不如問問德國作為能源技術最先進的國家,為啥要炸掉隻用了6年的莫爾堡發電廠,為啥要放棄自己國家的核電,而去買法國的核電。
歐洲現在表現出的水平,常讓蠔腩懷疑,到底是什麽樣的人在管理曾經的列強。
德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而且德國是歐盟內部少有的和中國貿易進出口金額大約相等的國家。
荷蘭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1100億美元,同比跌了6.1%。中國對荷蘭的出口金額是進口金額的5倍多。
從任何角度來說,德國執政的朋友是不是應該多和我們交朋友?
可現實是,經濟部長質問企業家為啥要用中國供應鏈,外交部長專挑我們不愛聽的說。
怪不得英國不想跟他們玩了。
再比如荷蘭搶奪安世這件事,好像完全就沒想到中方會反製,也沒想到會給全球汽車產業造成什麽災難後果,更沒想到中美竟然在韓國握手了。
安世有的芯片可能一顆隻賣8毛錢,而且它可能大部分產品不是車企的一級供應商。但不能供貨的話,大家就是要停產。
然後就是一群歐美車企堵著荷蘭的門,鬧著解決問題。
現在整個汽車行業已經亂成一鍋粥了。荷蘭人說不給東莞晶圓,東莞說不給荷蘭人客戶芯片。
然後荷蘭人看到東莞在給中國境內經銷商供貨,就說自己不保證這些貨的質量。
蠔腩看了此前的博弈,荷蘭人大概是想剛一下的。畢竟安世在亞洲以外還有三成的封裝能力,隻要它們能在中方獲得晶圓前搞定產能,那東莞的廠子不要都可以。
問題是,它們上哪兒搞產能。安森美、英飛淩之類的,會為荷蘭得罪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嗎?
這幾天,荷蘭方麵明顯急了。
先是荷蘭經濟部發聲明,說安世中國子公司馬上恢複芯片供應。
馬上又有“消息人士”放話給媒體,說若關鍵晶片出口得以恢複,荷蘭將停止對安世半導體的接管。
然後大周六的,中國商務部發言人答記者問的時候說,中方已同意荷蘭經濟部派員赴華磋商的請求。希望荷方表態:
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
差不多得了,你看爸爸家的新鄉時報已經點你了——荷蘭政府此次行動是繼光刻機出口限製之後:
歐洲國家對中國采取的最具攻擊性措施之一。
偷雞不成蝕把米。光刻機的鍋你也想背上嗎?
3
最近有兩段話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一個是牽頭收購萬達商管的太盟單偉建說的。他上周選取了電動車、造船、鋼鐵、光伏、水泥這5個行業進行對比,發現:
中國工人拿著美國工人六分之一的工資,產出了2.37倍的工作量。
關於工業產值這件事,荷蘭當年也幹過世界第一。工業革命之後,兩個世界工廠,最後都成了世界霸主。一個是英國,另一個是美國。
另一段話是英偉達老黃說的。他在閉門會上說,若問5到10年後AI競賽誰會贏?
答案很簡單:中國會贏。
他說中國有上百萬人24小時搞AI,而矽穀做大模型的不到兩萬:
中國人絕不會放棄。你越製裁,他們幹勁越狠。
最近蠔腩有個朋友老魏回國了。他說自己給美國新澤西的大別墅裝修時,想買張台球桌,結果發現唯一賣家,是個四小時車程一個小鎮上的老頭。
幾十年前他有工廠有工人,現在全靠中國發零件,自己組裝。
老魏後來訂櫥櫃時也學聰明了:美國賣1萬美元,中國訂1000美金,加上60%關稅、運費和安裝費,也不到2000美元。
他從中國發來一個一噸重的大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