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老鬆的回憶錄

主要以回憶錄的形式,把人生經曆過的人和事進行重現,時間追朔從1970年到2017年,真實的經曆,鮮活的人物個性,希望能讓您茶餘飯後,有些談資和共鳴。
個人資料
舊山老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帶孩子去一趟北京天安門,一共需要出示身份證十三次

(2025-11-07 05:10:32) 下一個

早就計劃著,要和大嫂一起帶著小寶去天安門看看。想讓她感受祖國心髒的跳動,也想在她四歲半的記憶裏,種下一麵紅旗、一座城樓,留下天安門最初的模樣。

 

北京,是一座處處需要“預約”的城市。想來這裏、想在這裏走走,身份證幾乎成了唯一的通行證。一天的旅程結束,我默默算了一筆賬——從動身到歸來,一共要掏出十三次身份證。

 

預約天安門廣場,填的是身份證號;買火車票,實名登記離不開它;車站進門,刷一次;上車檢票,再刷一次;旅途中查票,又一次;出站,繼續刷。這還沒完——走進天安門區域,刷身份證;到檢測口,再刷;行李安檢,繼續驗證身份;人身檢查,依舊要刷。返程亦是如此,進站、上車、出站,三次刷卡,才為這趟旅程畫上句號。

 

這是一個寸步難行於沒有身份證的時代。

 

好在,如今的服務體係日益周全。即便身份證不慎丟失,補辦也並不麻煩,流程快、效率高。但我們終究還是要把它妥善保管好——在這個大數據織成的時代,這張小小的卡片,承載著我們幾乎所有的身份信息。

 

一次次刷卡,看似繁瑣,背後卻是一套精密運轉的管理邏輯。它既是為了秩序,也是為了安全;既是對人的約束,更是對人的保護。

 

總結而言,身份證早已不隻是我們出門的“憑證”,它更像一重無聲的守護。 它用約束,換來公共空間的井然有序;它用登記,織就一張安全的網;它用一次次驗證,讓每個人在流動中依然被看見、被確認、被保護。我們讓渡一部分“自由”,換來的,是在龐大城市中安心行走的“方便”。

 

它提醒著我們:你是一個被記錄的人,也是一個被守護的普通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